成语拼音: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成语解释: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干坏事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上下级关系
繁体字形:上樑不正
英文翻译:The upper beam is not right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梁:1.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房梁。2.桥:桥梁。3.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鼻梁。山梁。4.朝代名。1.南朝之一(502—557)。萧衍灭南齐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也称萧梁。为陈所灭。2.五代之一(907—923)。朱温灭唐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为后唐所灭。5.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改称梁。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上梁不正”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房子的主梁歪了,整个结构都会出问题。它常用来比喻领导或长辈行为不端,导致下属或晚辈跟着学坏。比如某公司老板总是迟到早退,结果员工也纷纷效仿,工作纪律一团糟——这就是典型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不能自觉做好自己呢?其实这和人性有关。当权威人物不遵守规则时,规则本身的约束力就会被削弱。比如父母整天刷手机却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孩子心里难免不服气:“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这时候,单纯讲道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比如某个部门经理虽然能力平平,但团队里有几个责任心强的骨干主动扛起责任,反而带动了整个团队进步。这说明“下梁”的自我修正能力也很重要。但这种情况需要额外付出更多努力,就像逆水行舟,总不如顺流而下轻松。
现代社会有个有趣现象:人们越来越关注“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很多企业开始给高管安排礼仪培训,不仅教商务技巧,更强调以身作则。某互联网公司的CTO坚持和程序员一起加班改bug,结果团队效率提升20%。这种正向循环恰恰印证了“上梁正,下梁不歪”的道理。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组织管理,对家庭教育也很有启发。与其天天唠叨孩子“要好好读书”,不如先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最近看到邻居家爸爸每晚固定读书两小时,他家五年级的儿子竟然主动关掉游戏机跟着看起了科普读物,这就是身教重于言传的生动例子。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能把这个成语当作推卸责任的借口。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受环境影响,但始终保有选择权。就像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你可以选择跟着扔,也可以选择捡起来——后者或许还能影响周围人,让自己成为新的“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