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qiān zhī jiào
成语解释: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教育后代
繁体字形:三遷之教
英文翻译:mencius '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 's education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迁:1.迁移:迁居。迁葬。拆迁。他家迁到外地去了。2.转变:变迁。事过境迁。3.调动官职:左迁。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教:[jiào]1.教导;教育:管教。请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让: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为难。[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
“三迁之教”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背后其实是个温暖又智慧的故事。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最终定居在学堂附近,让孟子从小耳濡目染爱上学习。这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家长为了教育主动改变环境的用心良苦。
举个实际例子:“张姐为了儿子能专注学习,硬是从闹市区搬到郊区,朋友都说她这是现代版三迁之教。”你看,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古今父母都特别在意。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网络发达,环境还那么重要吗?”其实物理环境仍然关键。比如孩子写作业时,旁边是麻将声还是书页翻动声,直接影响专注力。但现代人还能用新方法“迁移”——比如关掉电视陪孩子读书,也算一种“精神搬家”。
再举个职场例子:“小王主动申请调到项目组,说跟着优秀团队才能快速成长,领导笑称这是职场人的三迁之教。”你看,主动选择成长环境,成年人也适用这个道理。
这里有个有趣问题:“如果实在搬不了家怎么办?”我的观察是,环境塑造≠被动接受。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划定“学习保护区”,用台灯、书架营造仪式感,就像在房间里建了个“迷你学堂”。
说到这儿,想起去年邻居的故事。他们住临街房没法搬家,但每天晚饭后全家集体断电两小时,手机锁柜子,大人看书孩子写作业。这种主动创造的“家庭自习室”,何尝不是另一种智慧的三迁?
说到底,这个成语最触动我的不是“迁”的动作,而是那份对成长环境的敬畏心。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像孟母那样保持改变的勇气——毕竟,我们永远有能力在有限条件下,为自己或他人种下一颗向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