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wǎ liǎng xiàng
成语解释:见“三瓦两舍”。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两巷行走耍子,捣子都认认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娱乐场所
繁体字形:三瓦兩巷
英文翻译:disreputable quarters of the city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瓦:[wǎ]1.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2.用泥土烧成的:瓦盆。瓦器。3.姓。4.瓦特的简称。1秒钟做1焦的功,功率就是1瓦。[wà]盖(瓦):这排房子的房顶都苫好了,就等着瓦瓦(wǎ)了。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巷:[xiàng]1.较窄的街道:深巷。陋巷。一条小巷。街头巷尾。街谈巷议。2.(Xiàng)姓。[hàng]巷道。
看到“三瓦两巷”这个成语,可能有人会疑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原本指代建筑布局中的细节(比如屋顶的瓦片数量或巷子的宽窄),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比如老城区的街坊邻居、小商小贩聚集的热闹场景。举个例子:“周末去老城区转悠,三瓦两巷间飘着油条香,修鞋匠和卖糖画的老人坐在路边唠家常,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成语现在还有使用场景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描述社区文化时可以说:“别看这个小区楼房新,物业专门搞了‘邻里节’,大家在楼下摆摊交换旧物,硬是把电梯公寓住出了三瓦两巷的人情味。”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原本的烟火气,又贴合了现代居住环境的变化。
再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反思现代生活。有次我在咖啡厅听见两位白领聊天:“咱们写字楼每天进出几百人,可除了点头微笑,连隔壁公司做什么的都不知道,简直比三瓦两巷还缺少温度。”这话虽带调侃,却点出了钢筋水泥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不过我倒觉得,现在年轻人通过宠物交流群、健身小组重建的社交网络,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瓦”与“巷”?
个人认为,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就像“三瓦两巷”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更多的是对人际温度的追求。上周我家智能锁故障,对门阿姨主动让我暂存快递,还塞给我两个刚蒸的包子。你看,只要愿意打开心门,三十层的公寓楼里照样能长出让人暖心的“小巷子”。
最后留个思考题:你最近一次感受到“三瓦两巷”般的温度是在什么场景?或许在便利店店员记住你早餐习惯的瞬间,或许在快递小哥主动帮你扛大件上楼的时候。生活从来不缺烟火气,缺的是发现这些细微联结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