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cáo
  • duì
  • 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cáo duì àn

成语解释:指审问对质。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审问案件当场对质

繁体字形:三曹對案

英文翻译:the three parties concerned confront in court

三曹对案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曹:1.等,辈:尔曹(你们)。吾曹。2.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曹(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3.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4.姓。

对:1.回答:对答如流。2.向着;朝着:枪口对准敌人。3.对抗;敌对:对手。针锋相对。4.对待。例:对事不对人。5.正确;正常;相合:这话很对。神色不对。数目不对,还差一些。6.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校对。对表。7.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把破镜片对到一起。对榫。8.投合;适合:俩人很对脾气。对心思。9.成双的:对联。10.搀入(多指液体):对水。11.⑪介词。1.与“对于”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你的建议,他很重视。2.对待:小王对他有意见。3.朝;向:对人民负责。

案:1.古代端食物用的木托盘:举案齐眉。2.长条的桌子:书案。3.架起来用作台面的长木板:案板。4.事件。特指涉及法律的事件:惨案。破案。5.公务中的书面材料:有案可查。6.书面的计划、建议或决定:草案。决议案。7.同“”。

成语评论

提到"三曹对案"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衙门里惊堂木一拍的情景。其实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个有意思的思考:当多方当面对质时,真相真的更容易水落石出吗?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区物业费使用不透明,业主代表、物业公司和第三方审计坐在一起核对账目。就像电视剧《底线》里演的,当居委会主任把矛盾双方请到调解室,大家当面把收据、合同摊开来说,原本扯皮三个月的问题,两个小时就理清了头绪。这说明三曹对案不只是古代断案的手段,更是解决现实纠纷的有效方式。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线上沟通不能解决问题吗?"去年我们公司有个项目延期,开始大家在邮件里互相推诿。直到项目经理把设计、开发、测试三个团队叫到会议室,把任务进度表投影出来逐条核对,才发现是接口文档版本没同步。当面沟通时,人会更专注,也更容易察觉非语言信号,比如某个同事欲言又止的表情可能藏着关键信息。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越是复杂的矛盾,越需要"三曹对案"式的处理。就像组装宜家家具时,对照图纸、零件包和实物三者核对,比单看说明书有效率得多。这种多方对照的思维方式,其实能迁移到很多场景——比如写论文时对照参考文献、实验数据和导师意见,做菜时对照菜谱、食材和家人的口味反馈。

下次遇到需要多方确认的情况,不妨试试"三曹对案"的智慧。把相关方聚在一起,像玩拼图那样把各自掌握的信息碎片拼凑完整。你会发现,当所有线索在同一个时空里碰撞,往往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吧。

三曹对案的造句

  1. 造句 早知如此,当初就该三曹对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然后再考虑要不要结婚。
  2. 造句 唉!反正王木木这晚,要一日三餐、要三顾茅庐、要举一反三、要一日三覆、要连中三元、要阳关三叠、要三曹对案、要三马同槽。
  3. 造句 微臣半月前,在森罗殿上,见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反诛之故,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4. 造句 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醾架,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
  5. 造句 由于此案泄露天机、背景复杂、牵扯两界三地重磅人物,后来经过三曹对案多方查实,连外围庄家唐太宗同志都传被阎王带走协助调查了。

"三曹对案"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