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tóu duì àn
成语解释: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7回:“今天人们都在此处,咱们三头对案的说一说。”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审问案件当场对质
繁体字形:三頭對案
英文翻译:confrontation of the three parties in court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对:1.回答:对答如流。2.向着;朝着:枪口对准敌人。3.对抗;敌对:对手。针锋相对。4.对待。例:对事不对人。5.正确;正常;相合:这话很对。神色不对。数目不对,还差一些。6.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校对。对表。7.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把破镜片对到一起。对榫。8.投合;适合:俩人很对脾气。对心思。9.成双的:对联。10.搀入(多指液体):对水。11.⑪介词。1.与“对于”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你的建议,他很重视。2.对待:小王对他有意见。3.朝;向:对人民负责。
案:1.古代端食物用的木托盘:举案齐眉。2.长条的桌子:书案。3.架起来用作台面的长木板:案板。4.事件。特指涉及法律的事件:惨案。破案。5.公务中的书面材料:有案可查。6.书面的计划、建议或决定:草案。决议案。7.同“按”。
“三头对案”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比如公司里发现账目有问题,财务部、销售部和审计组坐在一起核对数据,互相提问、验证细节,最后终于找到了漏洞——这就是典型的“三头对案”。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三方一起查?”其实啊,就像炒菜要放盐、糖、醋才能调出好味道,多方视角交叉验证才能避免“一个人说了算”的盲区。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家里突然收到一笔来历不明的电费账单,爸爸怀疑是空调没关,妈妈觉得是热水器老化,女儿提出可能是智能门锁耗电。三个人把电器使用记录、缴费历史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发现是上个月暴雨导致电表箱受潮。你看,“三头对案”不是非要争个对错,而是像拼图一样,把各自掌握的碎片信息凑成完整的真相。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和普通开会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对案”这个动作。就像警察破案时要对照物证、口供和监控录像,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时,光靠嘴巴讨论不够,必须拿出具体的文件、数据或实物,摆在台面上逐条比对。去年我们团队做市场调研时,就是用这个方法发现了客户投诉记录和产品质检报告之间的矛盾点,最终改进了包装流程。
我个人觉得,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三头对案”反而更重要了。网上经常出现“反转再反转”的新闻,不就是因为最初只有单方面说法吗?下次遇到争议时,不妨试试召集相关方,把各自的“证据”像扑克牌一样摊在桌上——可能刚开始大家各执一词,但摆事实、讲逻辑的过程中,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记住,关键不在于人多,而在于信息源的多样性和证据的可验证性。
最后要提醒的是,这个方法用好了是解决问题的利器,用不好可能变成互相推诿的战场。就像上周邻居家装修纠纷,物业、业主和施工队三方拿着合同扯皮两小时,最后发现是因为有人把“工作日”理解成了“自然日”。所以啊,对案过程中保持客观心态,像医生会诊那样聚焦问题本身,才能让“三头对案”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