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tiān
  • liǎng
  • tiān
  • shài
  • w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成语解释:比喻学习或做事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坚持。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英文翻译:Three days fishing, two days drying net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晒:1.太阳把光和热照射到物体上:烈日晒得人头昏眼花。2.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晒粮食。让孩子们多晒太阳。3.比喻置之不理;慢待:把他给晒在那儿了。

网:1.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一张网。渔网。结网。撒网。张网。2.像网的东西:发网。蜘蛛网。电网。3.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上网。通信网。交通网。灌溉网。4.用网捕捉:网着了一条鱼。5.像网似的笼罩着:眼里网着红丝。

成语评论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成语,大家可能都听过,但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做事缺乏持续性,热情来得快去得更快。比如有人心血来潮学吉他,练了三天就搁在角落吃灰;或者信誓旦旦要减肥,结果跑步一周后彻底躺平。这种“爆发式努力+长期摆烂”的模式,是不是像极了某些时候的自己?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循环?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即时满足偏好”——比起未来可能的大收益,人们更倾向于眼前的轻松。比如刷手机半小时的快乐,比坚持背单词的枯燥更有吸引力。但问题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学习技能、健康管理)往往需要长期积累,而“三天打鱼”式的努力,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永远装不满。

有人可能会问:“短期努力真的完全没用吗?”当然不是。比如突击复习能应付考试,但知识留存率可能一周后只剩20%;而每天学半小时的人,三年后反而能掌握得更扎实。这就像烧水:断断续续地加热,水温永远到不了沸点。

我自己曾尝试过用“微习惯”打破这种模式。比如把“每天健身1小时”改成“每天做1个俯卧撑”,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绕过大脑的抗拒机制。持续三个月后,反而养成了规律运动的惯性。这让我意识到:持续性比强度更重要。就像溪流虽小,长年累月也能凿穿岩石。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专注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有人把“三天打鱼”归咎于意志力薄弱,其实更可能是方法失当。试着把大目标切成“鱼片”——比如把“写本书”分解成“每天写200字”,把“学外语”变成“每天记5个新词”。当任务小到不会触发心理抗拒时,“晒网”的概率自然降低。

下次当你感觉又要“晒网”时,不妨给自己两分钟缓冲:穿上跑鞋但不一定要跑完全程,打开书本哪怕只读一页。很多时候,启动的阻力比执行更大。就像老渔夫说的:“每天补网半小时,比出海三天修整两个月更划算。”毕竟,生活的渔获从来不属于心血来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