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qīn liù gù
成语解释:亲戚故旧的总称。
成语出处: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各种亲友
繁体字形:三親六故
英文翻译:relatives ,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故:1.事情;事故:细故。变故。2.缘故;原因:无故缺勤。不知何故。3.故意;有意:故作镇静。明知故犯。4.所以;因此: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5.姓。6.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故址。故乡。依然故我。7.朋友;友情:亲故。沾亲带故。8.(人)死亡:病故。染病身故。父母早故。
“三亲六故”这个成语,字面上是指亲戚朋友众多,但实际使用时常常带有微妙的情感色彩。比如有人可能会说:“他创业时资金紧张,全靠三亲六故东拼西凑,总算熬过了难关。”这里的“三亲六故”既表达了亲友支持的温暖,也隐约透露出人情往来的复杂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三亲六故’而不是直接说亲戚朋友?”其实这个成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模糊性——既包括血缘亲属,也可能延伸到熟人关系网。就像老张过年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围上来问东问西,这种既熟悉又略带负担的场面,用“应付三亲六故”来形容就格外贴切。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现在年轻人常说“过年怕被三亲六故催婚”。这句话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代际观念差异,更揭示了传统人情社会与现代个体意识的碰撞。当表妹在家庭聚会上被追问工资多少时,她苦笑着说:“三亲六故的关心,有时候比职场面试还让人紧张。”这种幽默的自嘲,恰好道出了成语的现实生命力。
值得思考的是,在流动加剧的现代社会,“三亲六故”的关系网是否正在弱化?我观察到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年轻人更强调个人空间,另一方面遇到重大困难时,多数人仍会优先寻求亲友帮助。就像去年邻居家孩子突发重病,最后还是靠着三亲六故的接力筹款渡过危机,这种根深蒂固的互助传统,或许正是中华文化韧性的缩影。
换个角度看,过度依赖三亲六故也可能带来问题。记得朋友的公司招聘,老板坚持要录用亲戚介绍的人,结果新人能力不足反而拖累团队。这事让我想到:维系人情与保持专业之间,确实需要智慧平衡。就像老话说的“亲兄弟明算账”,既不能寒了亲友的心,也不能坏了做事的规矩。
最后分享个观察:方言里的“三亲六故”往往比普通话更生动。比如在闽南语中,类似的表达会带上“牵亲引戚”这样的动词,把人际关系比作丝线缠绕的状态。这种语言差异恰恰说明,人情社会的形态虽有变化,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始终是文化基因里抹不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