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chòu
  • jiàng
  • chéng
  • zhū
  • li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hé chéng yī gè zhū gě liàng

成语解释: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成语出处: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多智广

繁体字形: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英文翻译:Three smelly craftsmen make one Zhugeliang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个:[gè]1.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个”):一个人。两个单位。2.单独的:个体。个人。3.人或物的体积:大个子。这瓜个儿不小。[gě]见〔自个儿〕

臭:[chòu]1.(气味)难闻(跟“香”相对):臭气。臭味儿。2.惹人厌恶的:臭架子。名声很臭。3.拙劣;不高明:臭棋。这一着真臭。4.狠狠地:臭骂。臭揍一顿。5.(子弹)坏;失效:臭子儿。这颗子弹臭了。[xiù]1.气味:乳臭。空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2.同“”。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匠:1.工匠:铁匠。铜匠。木匠。瓦匠。石匠。能工巧匠。2.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宗匠。文学巨匠。

合:[hé]1.闭;合拢:合眼。笑得合不上嘴。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合办。同心合力。3.全:合村。合家团聚。4.符合:合情合理。正合心意。5.折合;共计:一公顷合十五市亩。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6.应当;应该:理合声明。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大战三十余合。8.在太阳系中,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9.姓。10.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閤”[gě]1.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1升。2.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1合,方形或圆筒形,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个:[gè]1.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个”):一个人。两个单位。2.单独的:个体。个人。3.人或物的体积:大个子。这瓜个儿不小。[gě]见〔自个儿〕

诸:1.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诸子百家。2.姓。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诸实施(=之于)。数易其稿,而后公诸社会(=之于)。有诸(=之乎)?

葛:[gě]姓。[gé]1.多年生藤本植物,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菱形或盾形,花紫红色,荚果上有黄色细毛。根肥大,叫葛根,可制淀粉,也可入药。茎皮可制葛布。通称葛麻。2.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织成的纺织品,表面有明显的横向条纹。

亮:1.光线强:明亮。豁亮。这盏灯不亮。2.发光:天亮了。手电筒亮了一下。屋子里亮着灯光。3.(声音)强;响亮:洪亮。她的歌声脆而亮。4.使声音响亮:亮起嗓子。5.(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心明眼亮。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就亮了。6.显露;显示:亮相。把底儿亮出来。这种热带的蝙蝠,一亮翅膀足有脸盆大。7.姓。

成语评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老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假设你正在装修房子,一个人独自设计电路布局可能会忽略细节,但如果水电工、木匠和泥瓦匠凑在一起讨论,各自从专业角度提建议,反而能避开许多“踩坑”风险。这种场景是不是恰好说明,普通人的经验叠加也能产生精妙方案?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三个能力平平的人合作起来,效果能媲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关键在于视角互补。比如社区组织垃圾分类时,退休教师擅长宣传动员,快递小哥熟悉片区路线,家庭主妇了解日常垃圾产生规律,三者的信息拼图比单靠某个“专家”更贴近实际情况。智慧往往藏在具体的生活经验里,而不是某个人的大脑中。

现代科技领域也在印证这个道理。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告诉我,他们团队开发新功能时,前端工程师提出用户操作痛点,后端工程师补充技术实现可能,产品经理则从市场角度权衡优先级——这种“三棱镜式讨论”常常碰撞出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想到:或许诸葛亮式的天才本就稀缺,但普通人通过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完全能产出同等质量的智慧结晶。

不过要注意,合作不等于简单的人数叠加。就像去年参与过的一个志愿者项目,三位组织者各自坚持己见,反而导致活动流程混乱。这提醒我们:臭皮匠要真正顶用,需要建立倾听机制和决策框架。就像做手工皮具时,裁皮师傅把控用料,缝纫师傅负责走线,打磨师傅完善细节——明确分工才能让协作产生乘法效应。

从个人经历看,我更倾向于把这句话理解为“系统比个体更重要”。去年帮朋友策划求婚仪式时,花艺师、灯光师和摄影师原本各干各的,直到大家把方案铺在桌面上讨论,才发现用灯光烘托花墙的投影效果,能同时满足视觉美感和拍摄需求。这种由碰撞产生的创意,单独某个领域专家确实难以独自构想。

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或许可以试试“臭皮匠开会法”。先召集不同背景的伙伴,用便利贴收集所有可能性,再像拼图那样寻找联系点。这个过程本身就像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分析天下大势——不是依赖神机妙算,而是通过整合多方信息得出最优解。毕竟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智慧往往诞生于交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