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sú rén qíng
成语解释: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成语出处: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指风俗习惯等
繁体字形:風俗人情
英文翻译:custom and human feelings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提到风俗人情的成语,很多人会想到“入乡随俗”。比如第一次去云南旅游,朋友拉着你尝试酸木瓜蘸辣椒,你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跟着咬了一口——这不就是“入乡随俗”的现实版吗?这种主动适应的态度,往往能让异乡人更快融入当地生活。
有人问:“为什么‘十里不同风’这种说法能流传千年?”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家住在江南,亲戚家住在陕北,过年时我们吃汤圆,他们啃花馍;我们摇乌篷船,他们扭秧歌。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就像无形的剪刀,把同样的节日剪出了千百种形状。
“张灯结彩”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去年元宵节在古镇看到,八十岁的老奶奶颤巍巍地给孙子演示扎灯笼,让我突然明白:所谓传统习俗,其实就是一代代人用手传递的温度。现在很多景区复原古代灯会,虽然用了LED灯带,但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亮,和百年前并无二致。
说到“礼尚往来”,有个有趣现象:北方人送礼讲究体面,南方人更注重实用。但不管是送整箱水果还是精致糕点,核心都在于“有来有往”的默契。我曾见过两家邻居因为一筐土鸡蛋互相推让半天,最后以回赠自制腌菜收场——这种互动本身比礼物更珍贵。
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这些成语反而焕发新生命。在跨国公司的办公室,中国员工带着外国同事包饺子;留学生教房东贴春联。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始分享各自习俗时,“入乡随俗”不再是单方面妥协,而变成了双向的文化对话。这或许就是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的打开方式。
有人疑惑:“老话说的‘客随主便’,现在还适用吗?”观察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会发现变化:朋友聚会时,主人会提前询问客人饮食禁忌;旅行时,本地人更愿意推荐小众体验而非标准景点。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灵活变通的态度,让风俗人情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站在茶馆门口看老人们下象棋,忽然觉得风俗就像这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规矩是死的,但棋手总能走出新招式。当“守岁”变成微信群抢红包,当“祭祖”出现网络云祭扫,重要的不是形式如何变化,而是那份对文化根源的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