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ē tóu xiàng wěi
成语解释:指大街小巷。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太子道一禅师》:“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日:‘街头巷尾。’”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大街小巷
繁体字形:街頭巷尾
英文翻译:streets and lanes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巷:[xiàng]1.较窄的街道:深巷。陋巷。一条小巷。街头巷尾。街谈巷议。2.(Xiàng)姓。[hàng]巷道。
尾:[wěi]1.尾巴。2.事物的末端:队尾。尾声。3.跟在后面:尾随。4.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尚未了结的事情:尾数。扫尾工作。5.量词。用于鱼:一尾鱼。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yǐ]1.马尾(wěi)上的长毛:马尾罗。2.蟋蟀等尾(wěi)部的针状物:三尾儿。
走在老城区的巷子里,经常能听到街坊们用"街头巷尾"这个词议论新鲜事。比如张婶在菜市场感叹:"这几天街头巷尾都在传,说是要建社区图书馆了。"这种表达既描绘了消息传播的广度,又带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类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市井生活?仔细观察会发现,"街"与"巷"本身就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就像老王师傅修车时说的:"我这手艺可是走街串巷练出来的",简单的七个字既交代了工作性质,又暗示着多年积累的阅历。
记得社区改造时,李叔在居民会上说:"改造方案要考虑大街小巷的实际需求。"这句话里的"大街小巷"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声音。这种语言转化恰恰体现了汉语的智慧——把具象空间转化为抽象代指。
有趣的是,这些成语在新时代焕发着新活力。上周路过文创市集,听见年轻摊主说:"我们的产品要做出街头巷尾都能看懂的设计。"这里的"街头巷尾"不再是物理空间,转而指向大众审美。这种演变让我想到,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总能在不同时代找到适合的河道。
当我们在写作或聊天中使用这些成语时,其实是在延续一种文化记忆。它们像隐形的桥梁,连接着古籍里的"坊市"和现代的社区便利店。下次看见外卖小哥穿梭在楼宇间,或许能理解什么叫真正的"走街串巷"——变化的只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那份为生活奔走的劲头。
这些扎根市井的成语,就像藏在城市褶皱里的老树根,表面看着不起眼,却默默滋养着我们的语言土壤。它们提醒着我们:最生动的表达,往往就藏在日常的脚步声和邻居的寒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