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ēng
  • tūn
  • hu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ēng tūn huó bō

成语解释: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成语出处: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生吞活剥

英文翻译:accept sth. uncritically

生吞活剥的意思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活:1.生存;有生命(跟“死”相对):活人。活到老,学到老。鱼在水里才能活。2.在活的状态下:活捉。3.维持生命;救活:养家活口。活人一命。4.活动;灵活:活水。活结。活页。活塞。5.生动活泼;不死板:活气。活跃。这一段描写得很活。6.真正;简直:活现。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7.工作(一般指体力劳动的,属于工农业生产或修理服务性质的):细活。重活。庄稼活。干活儿。8.产品;制成品:出活儿。箱子上配着铜活。这一批活儿做得很好。

剥:[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剥花生。剥皮。[bō]义同“”(bāo),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生吞活剥。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背了整本成语词典,可一开口用成语就闹笑话?比如有人夸赞同事:"小张把领导讲话生吞活剥,工作特别积极"。这话听着就像吃鱼不吐刺——既扎人又好笑。

到底什么是"生吞活剥"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个成语原本出自唐代笑话:有人模仿大诗人作诗,把"枫落吴江冷"改成"枫落江湖冷",被嘲笑是生剥活人皮。如今它专门用来形容机械照搬别人的经验或成果,就像吃螃蟹不剥壳直接吞,既难消化又浪费精华。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刚入职的小王把前辈的汇报模板生吞活剥,连"本人从业二十年"都原样照抄。这可比穿错尺码的西装更尴尬——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合身。再比如某些短视频创作者把爆款内容生吞活剥,连背景音乐都不换,结果被平台判定抄袭,这就跟复印别人的身份证去办事一样危险。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囫囵吞枣"有什么区别?重点在"生"与"活"这两个字。"囫囵吞枣"侧重整体接收不求甚解,而"生吞活剥"更强调粗暴的拿来主义。就像吃麻辣火锅,前者是整锅汤都喝掉,后者是连辣椒籽都嚼碎了咽下去。

我在职场观察中发现,会灵活运用知识的人往往有"三筛"习惯:一筛核心原理,二筛适用场景,三筛创新切口。这就像吃自助餐要挑喜欢的菜,而不是把整个餐台搬回家。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把知识转化成多少智慧

下次遇到新鲜知识时,不妨先当个"美食评论家":闻其香、观其色、尝其味,最后再决定怎么消化吸收。毕竟连熊猫都知道要把竹子剥开吃芯,我们处理信息时也该学会"去壳取仁"的智慧。

生吞活剥的造句

  1. 造句 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
  2. 造句 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3. 造句 学写文章,固然可以仿名家写作的手法,但可不能生吞活剥,否则就难有自己风格了。
  4. 造句 这文章太难,我又没时间好好研读,只好生吞活剥先死记下来再说。
  5. 造句 他发起脾气真可怕,活像要把人生吞活剥一般。
  6. 造句 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7. 造句 牙仙,回家吧!在这里他们会把你生吞活剥的。
  8. 造句 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9. 造句 然而她也不是照猫画虎,或生吞活剥,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0. 造句 这堆海鲜都是要生吃的,等一下大家就生吞活剥大啖一场。

"生吞活剥"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