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ó bāo shēng tūn
成语解释: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李义府尝赋诗曰:‘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
成语出处: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指生拉硬扯
繁体字形:活剥生吞
英文翻译:raw and whole
活:1.生存;有生命(跟“死”相对):活人。活到老,学到老。鱼在水里才能活。2.在活的状态下:活捉。3.维持生命;救活:养家活口。活人一命。4.活动;灵活:活水。活结。活页。活塞。5.生动活泼;不死板:活气。活跃。这一段描写得很活。6.真正;简直:活现。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7.工作(一般指体力劳动的,属于工农业生产或修理服务性质的):细活。重活。庄稼活。干活儿。8.产品;制成品:出活儿。箱子上配着铜活。这一批活儿做得很好。
剥:[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剥花生。剥皮。[bō]义同“剥”(bāo),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生吞活剥。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活剥生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的意思其实很接地气。比如有人学做菜时,直接把菜谱上的步骤原封不动照搬,结果把“小火慢炖”理解成“大火猛烧”,最后炖出一锅焦炭——这就是典型的“活剥生吞”,光知道模仿形式,却不懂背后的原理。
为什么说生搬硬套会闹笑话? 就像新手司机背熟了“红灯停绿灯行”,遇到黄灯闪烁却急得直冒汗;或者实习生把领导说的“适当包装方案”理解成真的去买礼品盒。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知识需要消化,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有个真实案例:某公司模仿竞争对手推出了会员积分系统,结果用户抱怨“积分规则像迷宫”。原来他们只顾着照搬界面设计,却没研究过用户真正的使用习惯。这种“形似神不似”的操作,反而让品牌信誉打了折扣。
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这种情况? 有个小窍门叫“三步验证法”:先理解基础逻辑,再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最后小范围试错。比如学网红穿搭时,别急着买同款,先想想自己的身材特点和场合需求,试着用现有衣服混搭出类似风格。
我发现现代人特别容易陷入“知识快餐”陷阱。就像刷短视频学历史,两分钟听完明朝那些事儿,转头却记不清朱元璋和崇贞帝谁先谁后。这种碎片化吸收,反而让知识体系像打满补丁的旧衣服——看着齐全,实则漏洞百出。
值得注意的误区是:有人误以为“活剥生吞”等于高效学习。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机械复制,后者是建立知识关联。就像背英语单词,死记硬背100个不如用词根词缀法记50个,后者记得更牢还能举一反三。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尊重原创。就像写论文时,直接大段复制文献和经过自己理解后的转述,虽然结果看似相近,但思考深度已完全不同。知识的价值,正在于被消化后产生的新的可能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实践:把接收到的信息当作食材,用自己的思维当炊具,慢慢炖煮出独家的认知浓汤。毕竟,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永远比收藏夹里吃灰的干货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