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焚書坑儒
英文翻译:burn books and bury the literati in pits
焚:烧:焚香。玩火自焚。忧心如焚。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坑:1.洼下去的地方:泥坑。弹坑。刨个坑儿。一个萝卜一个坑。2.地洞;地道:坑道。矿坑。3.古时指活埋人:坑杀。焚书坑儒。4.坑害:坑人。她被人坑了。5.姓。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焚书坑儒”这个成语源自秦朝,用来形容统治者通过极端手段压制思想、消灭异己的行为。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在高压政策下,某些地区仿佛再现了‘焚书坑儒’式的文化清洗。”但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用这么激烈的手段?答案或许藏在恐惧里——当权者害怕不同的声音动摇统治根基,于是选择用暴力掩盖矛盾。
不过,历史真的能被烧毁吗?就像当年秦始皇焚烧的《诗经》《尚书》,其实早被民间口耳相传保留下来。这说明知识自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春天的野草,火烧过后反而长得更茂盛。现代人面对信息管控时,或许该记住这个道理:压制思想反而会激发更多创造性的应对方式。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删帖封号”和古代焚书坑儒有本质区别吗?表面上都是限制言论,但数字时代的特性让信息更难彻底清除。每次删除都可能引发二次传播,这反而印证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我认为,与其堵不如疏,建立良性的对话机制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回到成语本身,它提醒我们警惕任何形式的极端思想控制。就像现在有些家长会烧毁孩子的漫画书,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与其说这是教育手段,不如说是权威崩塌前的最后挣扎。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像容纳百川的大海,让不同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当年秦始皇没有焚书坑儒,中国历史会走向何方?或许法家思想不会如此快速衰落,又或许诸子百家的学说能更早融合。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次文化浩劫都在提醒后人:尊重知识多样性,才是文明延续的真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