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同“焚书坑儒”。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
繁体字形:燔書坑儒
英文翻译:burn books and bury the literati in pits
燔:1.焚烧:燔烧。2.烤:燔之炙之。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坑:1.洼下去的地方:泥坑。弹坑。刨个坑儿。一个萝卜一个坑。2.地洞;地道:坑道。矿坑。3.古时指活埋人:坑杀。焚书坑儒。4.坑害:坑人。她被人坑了。5.姓。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燔书坑儒”这个成语,源自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焚烧典籍、镇压儒生的事件。它常被用来形容对知识和思想的粗暴压制。比如:“公司领导如果一味否定员工的新想法,简直像现代版的燔书坑儒,只会让团队失去活力。”这里用比喻的方式,批评了封闭的管理模式。
另一个例子是:“在讨论历史时,有人把秦始皇的燔书坑儒简单归为‘暴政’,却忽略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复杂性。”这句话提醒我们,评价历史事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
为什么说“燔书坑儒”的本质是控制思想?焚毁书籍和镇压学者,表面是消除异己,实则是通过垄断知识来巩固权力。就像有人害怕不同的声音会动摇自己的权威,于是选择用强制手段“统一认知”。不过有趣的是,被焚烧的《尚书》《诗经》等典籍,反而因为口口相传得以保留——这说明思想的生命力远比暴力更顽强。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还存在吗?如今直接烧书的行为罕见了,但信息筛选、舆论引导依然存在。比如某些机构刻意放大特定观点,边缘化不同立场,这或许可以称为“软性燔书坑儒”。但值得乐观的是,互联网让信息流通更难被完全控制,多元声音总能找到出口。
我个人认为,真正进步的社会不会畏惧思想碰撞。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而催生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高峰。就像种花需要阳光而非黑暗,思想的成长也依赖开放的环境。与其担心“不同的声音”,不如学会在对话中寻找共识——毕竟,能经得起质疑的观点,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回看历史,秦始皇的竹简化成了灰,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却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被我们讨论。这或许能给当下带来启发:堵不如疏,创造包容的土壤,才是让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