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 niǎo xiǔ zhū
成语解释:枯朽的枝干。形容事物死气沉沉。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诗薮·近体》:“自宋以来,学杜者但刻意深沉,如枯枿朽株,无复生意。”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枯枿朽株
英文翻译:withered trees and rotten stumps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枿:同“蘖”。
朽:1.腐烂:腐朽。2.衰老:老朽。
株:1.植物露在地面上的茎和根:守株待兔。2.成长的植物体:幼株。株距。3.量词。用于某些植物:一株小草。
“枯枿朽株”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干枯的树桩或老旧的木材,但它其实常被用来比喻看似无用的事物或人。比如一位同事总被吐槽“跟不上时代”,可当团队遇到技术难题时,他竟用二十年前的手动操作方式解决了系统崩溃问题——这种场景就能说:“别小看枯枿朽株,关键时候能派大用场。”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枯木来比喻人或事物?其实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对比反差”。就像枯树看似失去生命力,但可能藏着未被发现的实用价值。我曾参与过古城墙修复项目,那些被虫蛀的梁木经碳年代测定后,反而成为研究古代建筑工艺的重要样本。
再看现实中的例子。社区里被嫌弃的旧家具堆放点,经设计师改造后变成露天艺术角,这就是“枯枿朽株”的现代演绎。个人认为,在追求效率至上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眼光。就像程序员口中的“屎山代码”,可能蕴含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技术演进密码。
值得思考的是:事物价值是否只由表象决定?老家阁楼里发黄的族谱,对年轻人来说是“朽株”,对历史学者却是活化石。这种认知差异恰恰提醒我们:所谓“无用”,可能只是尚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就像旧手机拆解的零部件,正在成为非洲创客们的创新原料。
换个角度看,“枯枿朽株”现象反而凸显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森林里的朽木孕育着新生命,职场中老员工的实战经验往往比教科书更接地气。或许我们应该建立更宽容的价值评判体系,毕竟今天的新芽,终将成为明天的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