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rén rú má
成语解释:杀死的人像乱麻一样数不清。形容杀人极多。
成语出处:唐 李白《蜀道难》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殺人如麻
英文翻译:commit innumerable murders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杀人如麻”常用来形容极端残暴的行为。比如《三国演义》中描述董卓:“入洛阳后纵兵劫掠,百姓死伤无数,真可谓杀人如麻。”这里用“麻”比喻数量庞大,密密麻麻难以计数,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真实历史事件里吗?其实不然。比如现代小说中描述反派角色:“毒枭掌控的势力范围内,火并事件频发,手下杀人如麻却毫无悔意。”这种虚构场景同样能生动展现人物的危险性,同时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紧张氛围。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成语中的“如麻”并非实指,而是文学化的夸张手法。就像我们说“汗如雨下”,并不是真的在下雨。这种表达方式既保留了语言美感,又强化了表达效果。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用简洁意象传递复杂信息,比直白的数字描述更具感染力。
在当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偶尔会被活用。比如某篇讨论职场压力的文章写道:“某些企业的末位淘汰制,简直像台杀人如麻的机器,不断吞噬着打工人的身心健康。”此处将制度拟人化,用夸张手法引发读者对现代管理方式的反思。
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适配性。有位历史老师曾举例:“讲南京大屠杀时引用‘杀人如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惨烈程度;但描述普通交通事故就不合适。”这提醒我们,成语的威力恰恰来自其特殊性,就像手术刀要用在正确的位置才能发挥作用。
观察发现,年轻创作者常赋予传统成语新内涵。比如网络小说中写道:“数据洪流在服务器里横冲直撞,错误代码杀人如麻。”将数字时代的焦虑与传统表达结合,既保留成语的冲击力,又创造出新鲜的比喻维度。这种语言进化现象,或许正是汉语生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