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uō jiā dài kǒu
成语解释:带着一家大小,指受家属拖累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金俊武说不定有一点钱,可他拖家带口的,不好为难金家湾的这个强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受家属拖累
繁体字形:拕家帶口
英文翻译:have family burden
拖:1.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拖船。拖地板。火车头拖着十二个车皮。2.在身体后面耷拉着:拖着辫子。拖着个尾巴。3.拖延;延续:拖时间。这件工作拖得太久了。声音拖得很长。4.牵制;牵累:拖累。拖住敌人。5.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带:1.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皮带。鞋带儿。传送带。2.轮胎:车带。汽车外带。3.地带;区域:温带。黄河一带。4.白带:带下。5.姓。6.随身拿着;携带:带行李。带干粮。7.捎带着做某事:上街带包茶叶来(捎带着买)。你出去请把门带上(随手关上)。8.呈现;显出:面带笑容。9.含有:这瓜带点儿苦味。说话带刺儿。10.连着;附带:带叶的橘子。连说带笑。放牛带割草。11.引导;领:带队。带徒弟。12.带动:以点带面。他这样一来带得大家都勤快了。13.照看(孩子):孙子是奶奶带大的。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拖家带口”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带着全家人一起行动,通常指生活负担重或需要照顾多个家庭成员的情况。比如:“老王为了孩子上学,拖家带口从县城搬到省城,每天通勤三小时也毫无怨言。”这个例子中,“拖家带口”不仅体现了搬迁的辛苦,也暗含了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拖”这个字?其实这里的“拖”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一种主动承担的状态。想象一个场景:“张阿姨刚退休,本想轻松养老,结果儿子工作调动,她又得拖家带口帮忙带孙子。”这里既表现了现实压力,也突出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
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辛苦的场景里吗?并非如此。比如:“周末的公园里,总能看到年轻父母拖家带口野餐,孩子的笑声和老人的闲聊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个小集市。”这种用法反而描绘出温馨的家庭画面,说明语境不同,情感色彩也会变化。
在当代社会,“拖家带口”的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我认为是的。过去可能更多指向生存压力,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它逐渐延伸出“共同体验生活”的含义。比如朋友开玩笑说:“周末想约你爬山太难了,你们家永远是拖家带口集体行动。”这种调侃背后,其实是对家庭凝聚力的另类认可。
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用这个成语?关键看是否涉及“家庭集体行动”和“责任关联”。比如同事抱怨:“这次出差领导非要我拖家带口去外地分公司支援,孩子转学手续都得重新办。”这里的矛盾点正在于工作安排对家庭生活的连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可能有细微差别。在南方方言中,“拖家带口”有时会带点幽默色彩,比如邻居打招呼:“哟,今天超市打折,你们家又是拖家带口来采购啊?”这种日常化的使用,让成语更贴近生活本真。
从个人角度看,这个词组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演变。它既保留了“家庭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又随着生活方式变化衍生出新的表达场景。下次使用时,不妨观察具体语境中的情感倾向——是无奈、温馨,还是幽默?不同的解读会让语言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