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āng bù zé lù
成语解释: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看看天色将晚,脚又疼,肚又饥,正是慌不择路,望山僻小径只顾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慌不擇路
英文翻译:he fled in any path he could without heeding which he chose
慌:1.急;不沉着:慌张。慌忙。2.恐惧;不安:惊慌。心慌。3.表示难以忍受:闷得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择:[zé]1.挑选:选择。择善而从。饥不择食。两者任择其一。2.姓。[zhái]1.义同“择”(zé):择菜(把蔬菜中不宜吃的部分剔除,留下可以吃的部分)。2.分解并理清(混乱的线、绳等):费了半天劲,才把那团乱毛线择开。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慌不择路”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慌乱到顾不上选择正确的路”,常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失去冷静判断的状态。比如老张赶着去机场的路上突然爆胎,眼看要误机,他急得满头大汗,随手拦下一辆三轮车就往上跳,结果车刚开出去两百米就发现手机忘在出租车上——这可不就是典型的慌不择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做出错误决定?其实这和大脑的应激机制有关。当我们处于高度紧张时,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会被情绪脑区压制,就像突然断电的导航仪,只能凭着本能反应行动。比如职场新人小王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临开会前发现PPT数据出错,他慌慌张张删掉整个文件夹想重新做,结果连原始备份都弄丢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状态有时反而能激发潜能。记得去年社区组织消防演练,李阿姨听到警报声吓得抱起花盆就往楼下冲,事后才发现自己六十岁的人居然能三步并作两步跳下五层楼梯。这说明人在慌乱时虽然判断力下降,但身体本能反应可能比平时更敏捷。不过要提醒大家,这种“潜能”还是少用为妙,毕竟大多数情况下保持冷静才是上策。
生活中如何避免慌不择路?我的经验是建立“应急锚点”。就像船只在风浪中需要船锚,我们可以提前为常见突发状况准备预案。比如总在玄关挂个应急包,放着手电筒、备用钥匙和百元现金;或者把重要文件在云端和移动硬盘做双重备份。当意外真的来临时,这些准备就像黑暗中的火柴,至少能让我们看清脚下有没有路。
最后想说,偶尔的慌乱其实也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事后能像整理打翻的调料瓶一样,把散落的经验一点点收拢归类。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说不定就能笑着想起:“哎,这场景我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