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ng bù zé jià
成语解释: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如今忙不择价,岂不可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慌乱时
繁体字形:忙不擇價
英文翻译:Be busy at all costs
忙:1.事情多,不得空(跟“闲”相对):繁忙。这几天很忙。忙里偷闲。2.急迫不停地、加紧地做:你近来忙些什么?。他一个人忙不过来。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择:[zé]1.挑选:选择。择善而从。饥不择食。两者任择其一。2.姓。[zhái]1.义同“择”(zé):择菜(把蔬菜中不宜吃的部分剔除,留下可以吃的部分)。2.分解并理清(混乱的线、绳等):费了半天劲,才把那团乱毛线择开。
价:[jià]1.价格:物价。调价。物美价廉。无价之宝。这个价可不贵。2.价值:等价交换。3.化合价的简称:氢是一价的元素。4.姓。[jie]用在某些状语的后面:成天价忙。震天价响。[jiè]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
你听说过"忙不择价"这个成语吗?它就像超市结账时随手抓的巧克力,等回家才发现保质期只剩三天。这个成语生动描绘了人们在匆忙中丧失判断力的现象,就像我去年赶飞机时,明明提前三小时出发,却因为堵车慌慌张张花双倍价钱打车,结果发现航班延误了半小时。
为什么会出现忙不择价的情况?研究发现,当杏仁核(大脑的情绪中心)被激活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的活跃度会下降20%。这就像手机同时开太多APP会卡顿,当焦虑感占满大脑内存,我们的价值判断就会掉线。
上周去菜市场就目睹典型例子:有位大叔急着接孙子,摊主刚说"新鲜鲫鱼25块",他掏钱就走。其实往前十步的摊位正在做"买两条送豆腐"的促销。这种现象在网购时更常见——深夜刷到"最后3件"的提示,付款后才想起比较其他平台的价格。
但匆忙决策真的都是坏事吗?记得2019年台风天,邻居王阿姨果断高价买下最后两箱矿泉水,后来小区断水三天,这个"吃亏"的决定反而成了及时雨。可见关键不在于快慢,而在于区分"真紧急"和"假紧张"。
观察发现,现代人平均每46秒就会遇到需要快速决策的场景。我的手机壳就是个见证者:去年促销季抢购的限量款,现在看其实比常规款还贵30元。这提醒我们,在时间紧迫时要建立"决策锚点",比如默念三遍"这个真的需要吗",就像给大脑安装临时刹车片。
与其说这是个关于价格的寓言,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缩影。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321法则":给自己3秒深呼吸,用2个角度思考,坚持1分钟再决定。毕竟好决策就像煲汤,文火慢炖才能品出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