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è shēng è qì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成语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指人态度恶劣
繁体字形:惡聲惡氣
英文翻译:angry voices and hard words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哎哟喂,说到“恶声恶气”的成语,大家是不是立马想到那种说话带刺、态度冲人的场景?比如有人吵架时甩出一句“你少在这儿指手画脚”,那语气简直像要把人怼到墙角。但咱得掰扯清楚,这类成语到底为啥会被贴上“凶巴巴”的标签?
举个例子,老张和老王在菜市场因为摊位问题杠上了,老王直接来一句:“你这人真是得寸进尺!”——这话里带刀子的劲头,可不就是典型的“恶声恶气”?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表达虽然听着冲,但有时候反而是为了让对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那问题来了:这些成语用起来会不会显得太凶?嘿,关键得看场合!比如职场上,领导要是用“别在这儿班门弄斧”批评下属,可能让人下不来台;但要是朋友间开玩笑说“你这画蛇添足的本事倒挺溜”,反而能活跃气氛。说白了,语气拿捏才是真功夫!
再举个历史典故的例子。三国里张飞那句“燕人张翼德在此”,听着跟炸雷似的,妥妥的“恶声恶气”代言人。但你说人家真就是坏脾气吗?未必!战场上要是不吼这一嗓子,哪能镇得住敌人?所以啊,这类成语用对了地方,反而能成加分项。
个人觉得,语言就像辣椒面儿——撒多了呛人,撒少了没味儿。那些“恶声恶气”的成语用好了,能精准表达情绪;用岔了,分分钟变社交灾难。比方说劝架时来句“你俩别狗咬狗了”,虽然话糙但理不糙,总比闷声看热闹强吧?
最后提一嘴,咱中华文化讲究个“过犹不及”。下次听到有人用这些“凶巴巴”的成语,先别急着皱眉,品品背后的意图。说不定人家只是刀子嘴豆腐心,或者想用夸张的方式点醒你呢?语言嘛,终究是活的,关键看咱咋使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