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g sī lì jié
成语解释: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成语出处:《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聲嘶力竭
英文翻译:shout oneself hoarse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嘶:1.马叫:人喊马嘶。2.声音沙哑:声嘶力竭。3.鸟虫叫:雁嘶。蝉嘶。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竭:1.尽:竭力。力竭声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干涸:枯竭。山崩川竭。3.姓。
“声嘶力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沙哑,力气用尽”,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动时拼命喊叫的样子。但具体怎么用它造句?生活中哪些场景适合用这个词?咱们先看几个例子。
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因为不想上学,站在门口大哭大闹,妈妈边拽书包带边喊:“你再闹也没用!”孩子却依然跺脚尖叫,最后累得蹲在地上抽泣。这时候可以说:“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整栋楼都能听见。”这里的“声嘶力竭”不仅描述了音量,更突出了情绪的失控和体力的消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大喊大叫”或者“歇斯底里”?区别在哪里?“大喊大叫”侧重声音大,但未必包含“用尽力气”的意味;而“歇斯底里”更多指精神失控的状态,比如恐慌或狂笑。相比之下,“声嘶力竭”更强调从拼命喊叫到逐渐力竭的过程,画面感更强。
再举个职场例子。同事老王为了说服团队采用他的方案,在会议上拍着桌子反复强调:“这个项目再拖就黄了!”散会后他瘫在椅子上猛灌凉茶,喉咙沙哑得说不出话。这种场景下可以说:“老王声嘶力竭地争取支持,可惜用力过猛反而让人犹豫。”这里既点明了沟通方式的问题,也暗示了过度消耗带来的反效果。
我发现,生活中“声嘶力竭”的场景往往伴随着某种无奈——比如父母教育孩子时的疲惫,球迷支持输球队伍的不甘,或者小贩在暴雨前清仓甩卖的焦急。这些时刻的共同点在于:当事人明知可能徒劳,却仍选择用极端方式表达。就像去年社区抗议垃圾站选址时,张阿姨举着喇叭喊到破音,其实大家都知道决定权不在居民手里,但那种“哪怕声音哑了也要说”的姿态,反而成了凝聚人心的符号。
最后看个反常识的用法。短视频里常有博主对着镜头瞪眼大吼:“这款产品不买就亏了!”弹幕却飘过一句:“他演得越声嘶力竭,我越怀疑是套路。”这种解构式的造句,反而揭示了现代人对夸张营销的本能警惕。当“声嘶力竭”从真情流露变成表演工具时,它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这或许提醒我们:有效沟通不在于音量,而在于能否建立真正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