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ì hǎi yī jiā
成语解释: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
繁体字形:四海一家
英文翻译:all people belong to one family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提到“四海一家”,许多人会联想到“世界大同”的理想。这个成语最早出自《礼记》,形容天下人亲如一家,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差异。比如在跨国救灾行动中,不同国家的救援队共同搭建临时医院、分发物资,语言不通却配合默契,这种跨越国界的协作精神便是“四海一家”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重要?其实答案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当一位中国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协助非洲患者治疗疟疾,或是欧洲工程师为东南亚村庄设计太阳能供电方案时,技术让“四海一家”从抽象理念变成了具体实践。这种互助模式打破了地理限制,证明人类面对生存挑战时,协作远比对立更有力量。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年轻一代对“四海一家”的理解正在更新。他们通过短视频学习各国方言,在游戏里组建跨国战队,用表情包交流文化差异。这些看似零碎的互动,其实编织着新型的全球联结网络。就像拼图游戏,每块碎片单独看微不足道,组合起来却能呈现完整图景。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某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日本选手主动放慢速度搀扶抽筋的肯尼亚对手,这个画面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评论区里,不同语言的留言不约而同地提到“我们本就是同一赛道上的跑者”。这种自发产生的共鸣,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诠释“四海一家”的本质——它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共存共荣。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现代演绎往往伴随着矛盾性。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既会产生火花,也会溅出火星。但就像锻造金属需要高温,文明的融合同样需要经历磨合。那些因此产生的讨论与反思,反而让“四海一家”的内涵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当我们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在冲突里寻找平衡,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智慧最具生命力的展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