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āng hǎi yī lín
成语解释: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
成语出处:《冷眼观》第七回:“因要替一个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载青灯,半生黄卷,都随着乌鞭黑帽,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弛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指微不足道的事
繁体字形:滄海一鱗
英文翻译:a drop in the bucket
沧:1.暗绿色(指水):沧海。2.冷:沧凉。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鳞:1.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骨质等构成。2.像鱼鳞的:鳞茎。鳞波。遍体鳞伤。3.姓。
“沧海一鳞”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片鱼鳞,用来比喻事物渺小或稀少,或者形容人在宏大背景下的微不足道。比如有人感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普通人能做的贡献就像沧海一鳞。”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呢?其实是想说,个人努力虽然看似微小,但无数个体的行动叠加起来就能产生质变。
举个例子,假如你参与了一项大型科研项目,负责整理数据。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团队中的“沧海一鳞”,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工作,整个项目可能无法推进。这时候,“沧海一鳞”反而成了一种谦逊的表达——既承认自己的角色有限,又暗示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沧海一鳞”来形容?直接说“很小的一部分”不行吗?这里就涉及成语的独特价值了。它用画面感极强的比喻,把“渺小但不可或缺”的概念变得生动。比如有人研究历史时发现:“古籍中关于民间生活的记载如同沧海一鳞,但每一段文字都能拼凑出时代的真实面貌。”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史料的稀缺,还传递出“碎片也有价值”的积极态度。
现实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场景。比如在社交媒体上,一条科普视频的播放量可能只有几百次,创作者或许觉得自己的影响力是“沧海一鳞”。但如果这条视频恰好解答了某个人的困惑,它的价值就远不止数据能体现的。这种视角转换,正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事物的意义不能单用规模衡量。
个人认为,“沧海一鳞”在当代社会尤其值得品味。当人们习惯用数字量化一切时,这个成语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可能是更大图景的组成部分。就像一位志愿者说的:“我给山区孩子送去的书本只是沧海一鳞,但如果每个城市人都愿意送出自己的一鳞,就能变成改变命运的翅膀。”这样的思考方式,既现实又充满希望。
下次当你觉得自己的努力像“沧海一鳞”时,不妨换个角度想:大海不正是由无数鳞片般的水滴组成的吗?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否定个体的渺小,而是学会在浩瀚中看见联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