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ǔ qīng pì bái
成语解释: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诗文等
繁体字形:取青媲白
英文翻译:Learning from the past is better than learning from the past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青:1.黑色:青布。青线。2.绿色(多用于植物)或蓝色(用于天空):青草。青天。3.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踏青。看青。4.青年:老中青。5.青海的简称。
媲:匹敌;比得上:媲美。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取青媲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用对了地方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一位设计师在分享配色经验时说:“别总盯着流行色不放,偶尔取青媲白,用墨绿搭配米白反而更显高级。”这里用青白对比比喻打破常规的创意组合,比直接说“颜色搭配”多了几分文化韵味。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在哪儿?其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就像新手厨师把薄荷叶撒在椰奶冻上,碧绿配雪白让人食欲大增,朋友夸他“你这摆盘真是取青媲白的教科书案例”。这里既保留了原意中的色彩对照,又延伸到了美食领域。
最近看展览时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数字艺术展区里,古代山水画的青绿色调被投射在纯白立体装置上,策展人说这是“用取青媲白的思路连接古今”。这种新旧元素的碰撞,恰好说明传统文化元素完全能活用在现代场景中。
如何避免“硬凑”尴尬?关键在于自然融合。就像写文章时引用典故,若是单纯堆砌成语就像把青菜豆腐乱炖,但若能像插花师调整花枝角度那样,让青瓷花瓶的釉色与白梅枝条相映成趣,才算真正把握了取青媲白的精髓——协调比对比更重要。
有个设计师朋友分享过装修案例:客户非要同时做工业风的水泥墙和古典雕花吊顶,结果像火锅配红酒。后来改成灰蓝墙面配乳白亚麻窗帘,用取青媲白的思路做减法,反而成就了网红打卡点。这让我想到:所谓高级感,往往来自克制的搭配智慧。
在团队协作中,这个成语同样适用。上次部门做汇报,数据分析师用青色图表配文案组的白底黑字,既突出核心数据又不喧宾夺主。主管点评时说:“你们这个取青媲白的呈现方式,比上次五颜六色的PPT强多了。”可见好的配合不在于个体多突出,而在相互衬托。
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陷入“多就是好”的误区。但观察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无论是《只此青绿》的舞蹈编排,还是苹果产品的极简设计,都在印证一个道理:学会取青媲白的智慧,用对比创造和谐,用留白凸显重点,或许才是应对复杂世界的清爽解法。
最后想说,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是:追求独特性未必要标新立异。就像写毛笔字时,墨色浓淡变化比彩虹色更耐看;像老茶客喝茶,三两种茶具轮换使用,反而比整套紫砂壶更有生活趣味。毕竟,恰到好处的组合艺术,永远比铺张堆砌来得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