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ǎn miàn jiào cái
成语解释:消极的供教学用的资料。借指坏的典型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反面教材
英文翻译:Negative textbook
反: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反面。反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反。3.反抗;反对:反法西斯。反封建。4.翻转:反复。反败为胜。5.推及:举一反三。6.回;还:反击。反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8.古同“返”。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教:[jiào]1.教导;教育:管教。请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让: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为难。[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
材:1.木料:木材。树木已经成材。2.原材料;资料:钢材。教材。3.人的资质能力:因材施教。4.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人材。蠢材。5.棺材:一口材。
说到“反面教材”,很多成语故事都能给我们启发。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讲的是有人坐船时把剑掉进水里,却在船舷刻记号想等船靠岸再捞剑。这时候不禁要问:这行为到底哪里有问题?答案在于“用静止的眼光看动态变化”——河水在流动,船在移动,刻记号的位置早已失去意义。这种思维固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有人坚持用十年前的经验解决当下的新问题。
再比如“掩耳盗铃”的故事。盗贼偷铃铛时捂住自己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响声。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自欺欺人容易成为陷阱?关键在于忽略了客观事实的独立性。就像有人熬夜打游戏却安慰自己“明天能补觉”,结果第二天工作频频出错。这种选择性忽视现实的倾向,往往让问题像滚雪球般扩大。
有个成语叫“揠苗助长”,讲农民把禾苗拔高想加速生长,反而害死了庄稼。这里藏着个有趣的问题:好心为何会办坏事?过度干预自然规律往往适得其反。就像家长替孩子写作业,看似短期内解决问题,实则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控制欲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常让人忘记“等待”本身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看到“守株待兔”的故事时,很多人会笑农夫傻。但仔细想想:我们是否也在某些领域做着类似的事?比如重复使用某个成功套路,却不愿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这时候要问:经验主义的边界在哪里?当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时,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可能成为绊脚石。保持开放心态比固执更重要。
这些成语给我的最大启发是: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错而不自知。我常提醒自己遇到问题时多做“第三视角观察”——想象自己是旁观者在看这件事,往往能发现惯性思维的盲点。就像下棋时站到对手角度看棋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破局思路。
最后想说,反面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批判错误,而在于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当我们能用这些故事作为参照系,就像在迷雾中有了路标。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想想:这个情境和哪个成语故事有相似之处?也许答案就藏在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