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o
  • tiān
  • xià
  • zhī
  • wé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成语解释: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冐天下之大不韙

英文翻译:Take the lead in the world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思

冒:[mào]1.透出;往上升:冒汗。冒烟。冒火苗子。2.顶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冒雨。冒险。3.鲁莽;轻率:冒失。冒昧。4.假充:冒名。冒牌。[mò]〔冒顿〕(?—前174)秦汉时匈奴族首领。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为单于。先后打败了东胡、月支、丁零、楼烦、白羊,并进占秦的河套地区,把势力发展到长城以南。他加强内部组织,建立军政制度,发展草原经济,势力十分强大。公元前201年,南下攻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次年汉高祖率军迎战,被围七天七夜。以后汉对其采取和亲政策,但仍常南侵。顿(dú)。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2.古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韪:是;对(常与“不”字连用,指过失或谬误):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评论

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明知大多数人反对,依然坚持去做某件事”。比如某地政府顶着舆论压力推行环保新规,尽管遭到高污染企业的强烈抗议,但最终让空气质量提升了30%。这就是典型的“为长远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韪”。

有人会问:这种“逆流而上”的行为到底算勇敢还是鲁莽?关键在于行动背后的动机与结果。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他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推行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但史学家仍承认其改革精神的价值。这说明“冒天下之大不韪”本身是中性词,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判断。

在当代社会,我们其实经常遇到类似抉择。比如某科技公司CEO力排众议,砍掉盈利稳定的传统业务,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研发。三年后该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这种案例告诉我们:当旧模式明显阻碍进步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反而可能创造新机遇。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风险。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被钳伤手,也可能发现美味。个人认为,真正的勇气不在于盲目对抗,而在于经过审慎思考后,能为正确之事承担非议。就像伽利略坚持“地球是圆的”时,既需要科学家的执着,也需要智者的分寸感。

观察历史长河,几乎所有重大突破都始于对现状的挑战。但关键在于区分“有价值的突破”和“无意义的叛逆”。下次看到有人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时,不妨先别急着否定,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他们正在书写新的可能性。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造句

  1. 造句 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侵略弱小国家,我们就反对谁。
  2. 造句 他们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放肆地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3. 造句 那些感冒天下之大不韪者将会面临处罚甚至鞭笞的酷刑.
  4. 造句 因为任何人,只要头脑正常,难道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甘心被十手所指,干出这样的事来?狄更斯 
  5. 造句 性格懦弱的吴梅村,在明清易鼎之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仕清,这是由其珍视生命的生命观所决定的。
  6. 造句 事实上,我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想说的是,衰退只不过是全球化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是在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具体体现。
  7. 造句 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负隅顽抗.
  8. 造句 况且清代文字管理十分严格及至严酷,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编排到皇帝老爷头上去?只有民间流传而已。
  9. 造句 披红跃马究可哀,笔者以为,像中国金榜文化节这样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还是越少越好。
  10. 造句 何进狼子野心,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不臣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