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g fēng bài sú
成语解释: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出处:《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傷風敗俗
英文翻译:offend public decency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败:1.在战争或竞赛中失败(跟“胜”相对):战败国。立于不败之地。甲队以二比三败于乙队。2.使失败;打败(敌人或对手):大败侵略军。3.(事情)失败(跟“成”相对):功败垂成。不计成败。4.毁坏;搞坏(事情):身败名裂。伤风败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5.解除;消除:败毒。败火。6.破旧;腐烂:败絮。败肉。7.凋谢;枯萎:败叶。塘里的荷花都败了。8.败落:好好的一个家败在他手里了。9.使败落:败家。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生活中常听到“伤风败俗”这个词,但它到底指哪些行为?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有人在公园里当众脱鞋晾脚,周围人纷纷侧目,甚至拍照发朋友圈批评“这种行为太伤风败俗”。其实这个词本意是指破坏社会良好风俗的行为,但具体标准会随着时代变化。
为什么人们对“伤风败俗”如此敏感?去年某网红穿着夸张服饰在烈士陵园跳舞,视频下数千条评论都在指责“侮辱先烈”“败坏风气”。这说明社会对道德底线的集体守护意识依然强烈,但也反映出不同群体对“风俗”的理解差异——年轻人可能觉得穿衣自由,老一辈则认为神圣场所需要庄重。
有个有趣的对比案例:某地村民集资重修祠堂时,有人提议在墙上画现代漫画,结果引发两代人激烈争论。老一辈觉得“花花绿绿不成体统”,年轻人却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新表达”。这种代际观念碰撞恰巧说明,“伤风败俗”的判断往往带有时代滤镜,关键要看行为是否真正伤害了他人权益。
我自己在古镇旅游时见过这样的场景:穿着汉服的姑娘用自拍杆摆造型,不小心碰倒了老店铺的门板。店主生气地说“伤风败俗”,姑娘委屈辩解“我在传播传统文化”。这件事让我思考:我们在维护传统时,是否也需要区分“形式”与“本质”?真正的伤风败俗应该是那些故意挑衅公序良俗、造成实质伤害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有时会被滥用。比如曾有小区业委会禁止居民在阳台晾晒被褥,理由竟是“影响市容伤风败俗”。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理性判断:到底是行为本身有问题,还是评判者的标准过于严苛?现代社会对多元文化越来越包容,但基本的社会礼仪依然值得共同守护。
观察身边会发现,真正引发公愤的“伤风败俗”事件往往具备三个特征:在公共空间发生、对他人造成不适、违背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比如地铁里大声外放短视频,既侵扰他人又违背乘车礼仪,这类行为比单纯的外观争议更容易形成社会共识。说到底,文明需要底线思维,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