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g jiào bài sú
成语解释:见“伤化败俗”。
成语出处: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来遣责
繁体字形:傷教敗俗
英文翻译:offend public decency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教:[jiào]1.教导;教育:管教。请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让: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为难。[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
败:1.在战争或竞赛中失败(跟“胜”相对):战败国。立于不败之地。甲队以二比三败于乙队。2.使失败;打败(敌人或对手):大败侵略军。3.(事情)失败(跟“成”相对):功败垂成。不计成败。4.毁坏;搞坏(事情):身败名裂。伤风败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5.解除;消除:败毒。败火。6.破旧;腐烂:败絮。败肉。7.凋谢;枯萎:败叶。塘里的荷花都败了。8.败落:好好的一个家败在他手里了。9.使败落:败家。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伤教败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严肃,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伤教”是损害教化,“败俗”是败坏风俗,合起来就是指某些行为破坏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比如《红楼梦》里贾赦强娶鸳鸯的情节,表面是家族纠纷,实际暴露了封建礼教下权势对人性的践踏。这种为了私欲不顾他人尊严的行为,不就是典型的“伤教败俗”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类行为会引发众怒?其实核心在于它动摇了社会的信任基础。比如某地曾有人假借慈善名义敛财,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支援。当善意被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就会受损,这种“破窗效应”远比单一事件的影响更深远。
换个角度看,“伤教败俗”未必都是惊天大事。朋友聚餐时有人大肆吹嘘自己如何钻法律空子赚钱,桌上其他人表面附和,内心却在重新评估这个人值不值得深交。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冲突,同样在悄悄改变社会风气。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避免这类问题?关键或许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就像小区里有人占用消防通道停车,物业果断贴罚单并公示处理结果,既维护了规则,也教育了其他业主。规则意识与道德教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认为,对“伤教败俗”的讨论不该停留在批判层面。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其苛责个别现象,不如多创造正向价值传播的渠道。比如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记录普通人善举的爆款内容,就是用新时代的方式在重建道德认同。
最近听到个有意思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伤教败俗”有了新变种——算法推荐制造的认知茧房。当人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逐渐失去理性讨论的能力,这是否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道德危机?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放下手机认真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