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qíng zhī cháng
成语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应诏论体要》:“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人
繁体字形:人情之常
英文翻译:natural and normal practice in human relationship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雪中送炭”这个词儿,大家应该都听过吧?为什么偏偏用“雪中”而不是“晴天”呢?其实这就是在说人情世故的精妙之处——当别人真正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比顺境时的锦上添花更让人铭记。比如同事突然生病住院,你主动帮他顶班;朋友生意失败时,你默默转去应急钱。这些举动看似简单,却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说到“礼尚往来”,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太功利?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就像邻居阿姨送来刚包的饺子,过两天你回赠自家种的青菜;同事帮忙修改方案后,你请他喝杯咖啡。这种你来我往的默契,让关系保持着动态平衡,既不过度亲密也不显生分。
常听人说“将心比心”,但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我曾在超市见过暖心一幕:收银员耐心教老人用手机支付,后面排队的年轻人没人催促。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为珍贵。就像工作中接到客户投诉,先别急着反驳,试着理解对方的焦虑点,往往能化解八成矛盾。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冷漠。其实它强调的是个体感受的独特性。就像有人遭遇挫折时需要陪伴,有人更想独处消化。去年表弟考研失利,我本想开导他,后来发现安静陪他打场篮球反而更好。这提醒我们:关心他人时,不能只按自己的方式付出。
观察周围那些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他们往往深谙“润物细无声”的道理。不会刻意标榜自己的善意,却在细节处自然流露。比如记住同事的咖啡口味,给晚归的室友留盏玄关灯。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像春天的细雨般慢慢渗透,反而比轰轰烈烈的帮助更能滋养长久的情谊。
科技发展让联系变得便捷,但视频通话终究替代不了病床前削好的苹果。有次外婆住院,表妹每天用闪送寄来炖汤,虽然保温箱能保证温度,但老人家念叨的还是“要是能看着火候就更好了”。这让我思考:数字时代的人情味,可能需要更多实体化的温暖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