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ù bù yí chí
成语解释: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杨春道:‘好计!我和你便去,事不宜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事不宜遲
英文翻译:this matter should not be delayed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宜:1.合适:相宜。适宜。权宜之计。因地制宜。2.应当(今多用于否定式):事不宜迟。3.当然;无怪:宜其无往而不利。4.姓。
迟:1.慢:迟缓。事不宜迟。2.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迟到。昨天睡得太迟了。3.姓。
"事不宜迟"这个成语总让我想到朋友去年买房的故事。当时他看到心仪的小区突然放出特价房源,中介反复提醒"事不宜迟",他当天中午请假去签了合同。结果下午同户型就涨了15万——这个现实案例完美诠释了成语内涵:遇到关键事情必须立即行动。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所有事情都要火急火燎处理吗?当然不是。上周同事小李急着交方案,结果数据出错被退回重做。这说明"事不宜迟"主要适用于时效性强、机会窗口短的重要事项。就像春耕播种,错过节气再努力也难有好收成。
记得刚工作时有次客户临时更改需求,主管在晨会上拍板:"事不宜迟,技术部今天全员攻坚"。当时觉得压力山大,但现在回想,正是这种快速反应让我们团队赢得口碑。我的体会是:在正确判断事情紧急程度后,果断行动往往比反复斟酌更有效。
生活中这个智慧同样适用。去年老家突发洪水,舅舅当机立断带着全家撤离,比犹豫观望的邻居们少损失了十几万财产。这让我深刻理解到,面对自然灾害这类突发事件,"事不宜迟"不仅是成语,更是保命法则。
有个有趣现象:越成功的人越懂得把握"事不宜迟"的分寸。他们不会对所有事情都风风火火,但会在识别关键节点后雷厉风行。就像老话说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种精准的行动力,或许就是平凡与卓越之间的那道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