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wèi yī tǐ
成语解释: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一个整体。
成语出处: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三位一軆
英文翻译:three-in-one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位: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部位。座位。各就各位。2.职位;地位:名位。3.特指君主的地位:即位。在位。篡位。4.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个位。百位。十位数。5.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家里来了几位客人。6.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三位一体”到底啥意思?这个词常让人联想到宗教概念,但日常使用中其实更像个比喻工具。举个实际例子:老王经营咖啡店,他说“好产品、舒适环境、贴心服务就是我的三位一体”,你看,三个要素共同撑起了生意门面。
有人问:这成语只能用在正经场合吗?完全不是!小张备考公务员,把刷题、总结方法、调整心态称为“上岸三位一体”,三个动作同时推进效果更好。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捕捉事物间相互支撑的关系。
那如何判断是否用对了?核心要看三点是否缺一不可。就像智能手机的芯片、系统、交互设计,少任何一项都影响体验。但现实中常有人滥用,比如把“早睡、运动、多喝水”硬说成健康三位一体,其实这些是并列关系而非有机整体。
个人觉得这个概念特别适合现代职场。见过不少团队把目标拆解成“执行、创新、协作”三位一体,比单抓某方面更见成效。但要注意动态平衡——某次产品迭代时,我们过度强调创新差点耽误进度,后来才明白三位中的“执行”必须实时校准。
还有人困惑:三个要素会不会太多?其实“三”在这里是概数。就像做自媒体,有人把内容质量、更新频率、粉丝互动作为核心,也有人加上变现模式变成四位一体。数字本身不重要,关键在于找到真正相互关联的关键节点。
生活中处处能找到这样的组合。比如家庭教育中,有位家长分享她的三位一体是“倾听、引导、放手”,三个阶段随着孩子成长动态调整。这种思维方式帮助很多人在复杂事务中抓住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
下次遇到需要多线推进的事情,不妨试试这个思考工具。先列出所有相关因素,再筛选出三个真正互为支撑的要素,你会发现处理问题更有章法。就像炒菜时的火候、食材、调味,分开看都是技术,合起来才是美味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