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chéng
  • qú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wǔ chéng qún

成语解释: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

成语出处: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群的分散

繁体字形:三五成羣

英文翻译:in knots

三五成群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成语评论

三五成群”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像街边小摊上飘来的香味儿,带着烟火气。比如放学时校门口的学生们,总爱三五个勾肩搭背地走,书包斜挎着,笑声混着零食袋的沙沙响;又像公园里遛弯的老人们,三个拄拐杖的、五个拎鸟笼的,慢悠悠绕湖转圈,话题从菜价聊到孙子升学。

为什么人总爱“三五成群”?其实这和人类天生需要“小圈子安全感”有关。心理学有个“邓巴数字”理论,说人最多维持150个社交关系,但真正能深入交流的往往不超过5人。三五人的小团体既能避免独处的孤独,又不会像大聚会那样消耗精力——就像吃火锅时,四宫格刚好够分,人再多就得抢肉了。

职场里这种现象更明显。茶水间总有两三个同事凑着脑袋说悄悄话,倒不是非得搞小团体,而是三五人的规模最适合快速对齐信息。上周我们部门接新项目时,主管特意把八人团队拆成两个四人组,结果效率比之前十二人扎堆开会高了两倍不止。

现代人还保持这种习惯吗?我倒觉得形式在变,本质没变。以前是胡同口槐树下的象棋局,现在是微信里的五人群聊;过去田间地头三五农人歇晌唠嗑,如今变成直播间里三五个好友连麦吐槽。上周和大学室友视频,四个人分处四地,照样能隔着屏幕干杯——科技让“成群”突破了地理限制,但那份亲密感还是老味道。

不过要提醒的是,别让“三五成群”变成排外的高墙。见过小区广场舞分队因为多加个人闹矛盾,也见过公司项目组搞小圈子冷落新人。就像吃自助餐,小盘子装美食固然好,但永远要给别人的餐盘留点空间。

最后分享个观察:地铁早高峰时,那些三五个挤在一起刷手机不说话的年轻人,和菜市场里三五个边挑土豆边唠家常的大妈,本质上都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寻找群体归属感。或许这就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独狼难存活,乌泱泱一大群又容易踩脚,三五成群的尺度,刚好够取暖,又不至于窒息。

三五成群的造句

  1. 造句 操场中间有一块绿色的草坪,同学们都愿意三五成群地到草坪上去读书、玩耍,那琅琅的读书声,常常吸引着操场外面的行人。
  2. 造句 夏天,只要叮呤呤的铃声一响,我们便三五成群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迷人的故事书,有的在那儿玩起了惊心动魄的三国杀,还有的在草丛里寻找蛐蛐的踪影……一阵微风吹过,大树也跟着翩翩起舞,我们顿时感到了丝丝凉意……
  3. 造句 春天到来了,三五成群的大雁向遥远的南方飞去。它们那优雅的身姿衬托着这如宝石般光洁的蓝天。那黑白相间的羽毛映照着东方的晨曦,闪闪发光,美丽极了!
  4. 造句 夏天是个欢乐的季节。波光粼粼的河水,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在清凉的河水中尽情玩耍。各种新鲜的水果也纷纷上市。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一串串晶莹的葡萄,令人馋涎欲滴。
  5. 造句 傍晚,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躺在凉席上,仰望着星空,数着满天的星星,嘻嘻哈哈闹个不停。老人们悠闲地躺在摇椅上,眯着眼睛感受晚风带来的泥土的芳香。
  6. 造句 在花圃前和乐队所在的圆亭前,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的人们来回漫步,时而停下来交谈、打招呼,或从一个把花盘捆在栏杆上的老乞丐手里买上一把花。
  7. 造句 到晚上的时候,大家可以三五成群到白天鹅风情酒吧街、芳村食街、大马站食街、西贡海鲜城去体验“食在广州”的深刻内涵。
  8. 造句 文职人员三五成群在阳光下聊天。
  9. 造句 年轻人三五成群,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时高歌几句,不时大笑几声,都在欢快的交谈着。
  10. 造句 他们三五成群的进入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