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wèi zì fēn
成语解释:见“泾渭分明”。
成语出处:唐·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清楚
繁体字形:涇渭自分
英文翻译:To divide oneself
泾:(Jīng)泾河,水名,发源于宁夏,经甘肃、陕西流入渭河。
渭:渭河,水名。黄河主要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向东横贯陕西中部,到潼关入黄河,长818千米。下游渠道纵横,富灌溉之利。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泾渭自分”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公司里两位同事对项目方案争执不下,一位坚持传统模式,另一位主张创新改革。后来经理拿着两份方案对比分析,数据差异一目了然,最终笑着说:“这下可真是泾渭自分了。”这句话既点明了双方立场的鲜明区别,又暗示决策者已看清本质差异。
为什么用河流比喻差异?泾河与渭河在西安交汇却互不相融,形成青黄分明的奇观。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自然现象,正好对应生活中那些“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情况。就像网购时遇到两款外观雷同的商品,仔细看详情页才发现材质和工艺天差地别,这时候消费者也会产生“泾渭自分”的判断。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信息混杂,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在自媒体时代,它反而更有价值。比如面对网络谣言和真相混杂时,培养“泾渭自分”的辨别力尤为重要。就像有位退休教师在家族群里看到养生文章,会先查证权威来源,她常说:“真假信息就像泾渭之水,静下心来总能看出分别。”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妙处在于动态观察的智慧。两河交汇处的水流并非静止不变,就像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也不是非黑即白。朋友间因误会产生隔阂时,给予时间沉淀往往比急着评判更有效。曾见证两位合伙人争执三个月后重新梳理合作条款,最终在利益分配上达成“泾渭自分”的共识,反而巩固了信任基础。
从认知科学角度看,“泾渭自分”揭示着人类归类思维的本能。大脑天然喜欢将复杂事物简化为清晰类别,这种能力帮助祖先在野外快速分辨毒果与食物。现代人处理海量信息时,若能把握“该细分时不含糊,该包容时不执拗”的分寸,或许能找到更智慧的生存之道。就像品茶高手既能尝出不同山场茶叶的细微差别,也懂得欣赏融合口感的层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