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ù zhī gāo gé
成语解释: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成语出处:《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束之高閣
英文翻译:put it away unheeded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阁:1.旧时楼房的一种,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于高处,可凭高远望。2.女子卧室的旧称:闺阁。出阁(出嫁)。3.指内阁:组阁。阁员。4.存放东西的架子:束之高阁。5.“閤”,另同“”;另音hé,同“合”
提到“束之高阁”,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或许是一摞落灰的书籍堆在书架顶层,又或是某个精心购买的电子产品躺在抽屉角落。这个成语看似在说“把东西收起来不用”,但往深了想,它其实在提醒我们:资源闲置的本质,是人与目标之间的行动断层。
举个真实案例:小李去年报名了编程网课,信心满满地买了全套教材。结果呢?课程进度停留在第一章,教材包装膜都没撕。问他为什么,答案总是“最近太忙”。这种情况像不像把知识“束之高阁”?表面是时间管理问题,实则是目标感缺失引发的行动瘫痪。
自问自答:问: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束之高阁”的困境?答:心理学中的“计划谬误”能解释这种现象——我们总高估自己未来的执行力。就像网购健身器材时,幻想自己会变成运动达人,却选择性忽略过去二十次半途而废的健身计划。
在电子化时代,这个成语有了新注解。手机里存着200G的学习视频,云端收藏着500篇干货文章,可真正消化的内容不到1%。这种“数字囤积症”比实体物品的闲置更具隐蔽性,因为虚拟空间永远不会“放不下”。
个人观察: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反差——越是容易获取的资源,越容易被束之高阁。就像免费领取的电子书,其阅读完成率远低于实体书店精挑细选购回的书。这或许说明,付出成本(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的轻重,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待资源的态度。
破解之道:与其纠结“要不要保存这个资源”,不如建立“72小时行动法则”。比如看到优质文章,要么立即阅读做笔记,要么设定具体的使用场景(如“下周会议前参考”)。让每个进入视线的资源,都有明确的“使用降落点”。
当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积灰的书架上,或许该问问自己: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仅仅是物件本身吗?也许还有我们曾经热血沸腾的梦想,以及改变现状的勇气。打开包装膜的那刻,开启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付诸实践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