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ōu zhāng zhāi jù
成语解释:搜:寻求;摘:选取。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繁体字形:搜章摘句
英文翻译:search chapters and pick sentences
搜:1.寻找:搜集。搜罗。搜求。2.搜查:搜身。搜腰。搜捕。什么也没搜着。
章:1.诗、文、歌曲的段落:第一章。乐章。2.章程;条目:党章。招生简章。3.条理:杂乱无章。4.图章:印章。盖章。5.佩戴在身上的标志:徽章。领章。6.古又同“嫜(zhāng)”。
摘:1.取(植物的花、果、叶或戴着、挂着的东西):摘梨。摘一朵花。摘帽子。把灯泡摘下来。2.选取:摘要。摘录。从全文中摘了一段。3.摘借:摘了几个钱救急。
句:[jù]1.句子:语句。词句。造句。2.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写了两句诗。[gōu]高句丽(Gāogōulí),古族名,古国名。也作高句骊。又人名用字,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
“搜章摘句”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挺有意思的。举个例子,小明为了写作文比赛,翻遍图书馆的书籍,把名家名篇里的华丽句子都抄了下来,但最后拼凑出的文章却让人感觉“好看但没灵魂”。这时候老师可能会说:“你这是搜章摘句,少了点自己的思考啊!”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搜章摘句”会被认为不够高级呢?其实这成语原本是褒义的,古人用它夸赞学者从经典中提炼精华。比如唐代诗人李贺写诗时“搜章摘句老雕虫”,本意是自谦钻研学问的执着。但后来人们发现,如果只会搬运别人的文字却不消化,就像吃火锅只喝汤底不吃菜——尝得到味道,但终究不够实在。
有个真实案例很有意思。去年某位网红博主被爆出演讲稿大量引用网络金句,网友调侃:“这哪是演讲,简直是搜索引擎成精了!”这种生搬硬套的操作,恰好踩中了“搜章摘句”的现代雷区: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更渴望原创观点而非文字拼盘。
不过我倒觉得,这个成语不该被一棍子打死。刚学写作时谁没当过“文字裁缝”呢?关键是要完成从“摘抄”到“创造”的进化。就像做菜,先学别人怎么放盐,再摸索自己的火候。毕竟连李白都化用过《诗经》的句子,重要的是让别人的文字在自己笔下活出新生命。
再举个反差例子。有位历史教授讲课总爱引用冷门古籍,但听众反而听得津津有味。原来他把晦涩的文言文转化成生活化的比喻,就像把老古董擦亮了摆在现代展厅里。这种“搜章摘句”非但不惹人烦,反而成了知识传承的桥梁——可见用法不同,效果天差地别。
下次当你需要引用资料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我是在搭建脚手架,还是仅仅在收集砖头?好的文字工作者就像建筑师,既需要材料的积累,更要有设计的巧思。毕竟,再漂亮的句子也只是颜料,真正动人的永远是画布上流淌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