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ē
  • shǒ
  • niē
  • jiǎ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niē shǒ niē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轻手轻脚地走。也形容轻薄的举动。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捏手捏脚,直到房中,并无一人知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轻手轻脚地走

繁体字形:揑手揑脚

英文翻译:pussyfooded

捏手捏脚的意思

捏:1.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捏住。捏出来。2.用手指把面、泥等软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捏饺子。捏泥人儿。3.凭空假造:捏造。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捏:1.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捏住。捏出来。2.用手指把面、泥等软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捏饺子。捏泥人儿。3.凭空假造:捏造。

脚:[jiǎo]1.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2.物体的最下部:山脚。墙脚。3.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jué]同“角(jué)”。现多用角。

成语评论

捏手捏脚”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动作状态,比如怕吵醒熟睡的人,或是想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靠近目标。比如:“妈妈半夜起床喝水,捏手捏脚地绕过孩子的房间,生怕弄出一点声响。”这种场景是不是很贴近生活?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轻手轻脚’呢?”其实这两个成语意思相近,但“捏手捏脚”更强调肢体动作的刻意控制,比如手指微微蜷缩、脚步刻意放轻的状态。举个职场例子:“新同事第一次参加重要会议,捏手捏脚地把文件递给领导,连呼吸都屏住了。”这种细节描写能让人感受到当事人的紧张情绪。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有了新延伸。比如线上办公时,有人会形容自己“在群里捏手捏脚地提建议”,生怕说错话得罪同事。这种比喻既保留了原意,又赋予了数字时代的特色。我认为,语言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演变中。

现实中如何把握“捏手捏脚”的度?过度谨慎可能显得不自信,适度使用却是种修养。比如拜访朋友家时,主人说“别拘束”,但轻轻放下茶杯、注意不碰倒摆设的行为,既体现尊重又不显做作。这让我想到:文明社会其实是由无数个“捏手捏脚”的细节构成的。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常出现在需要兼顾效率与礼貌的场景。外卖小哥深夜送餐时捏手捏脚放下餐盒的动作,既完成了工作又避免打扰住户,正是现代服务业的生动写照。或许未来,我们会在更多新兴行业里看到这个成语的创新用法。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审慎行事的时刻,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它不是教人畏首畏尾,而是提醒我们在行动时多考虑他人的感受。毕竟,恰到好处的体贴,往往比横冲直撞更容易达成目标。

捏手捏脚的造句

  1. 造句 小胖捏手捏脚地走到小明背后,蒙住小明眼晴,让他猜是谁。
  2. 造句 为了不影响别人,同学们在阅览室里走路都是捏手捏脚的。
  3. 造句 中午,文君正在读托尔斯泰的《复活》,于小青窃笑着捏手捏脚的走进来了,走在文君的耳旁说:“看什么呢?”。
  4. 造句 见四处无人注意,便又悄悄折回,捏手捏脚的溜入房,转到侧面,从杯中掏出一个类。
  5. 造句 到时抓起不管是捏手捏脚,先把银子逼问出来才是正途,却在这里斗什么闲气。
  6. 造句 回到家里时,如美的爸妈都早已休息了,我们俩捏手捏脚的回了房间,如美便激动道:“他本人怎么会这么帅?完了完了,我也中毒了!”。
  7. 造句 然后我们三个捏手捏脚的跑回了石门背后。
  8. 造句 我和春哥一人抄起一根火把,捏手捏脚的寻着声音走了过去。
  9. 造句 寒色捏手捏脚的开开家门向街道走去。
  10. 造句 回到赛会方安排好的小楼里,肖远做的第一个件事儿就是观察肯特院长的行踪,发现老家伙已经休息了,肖远非常兴奋,捏手捏脚的朝浴室方向摸去。

"捏手捏脚"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