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fēng nù tāo
成语解释: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成语出处: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驚風怒濤
英文翻译:Stormy and stormy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涛:大的波浪:波涛。惊涛骇浪。
说到“惊风怒涛”,你可能会联想到狂风暴雨的画面,但它的意思远不止于此。举个例子,当一家创业公司突然遭遇市场巨变、投资人撤资,创始人咬牙坚持时,有人感叹:“这真是惊风怒涛般的考验啊!”这时候用这个成语,既点出了危机的凶猛,又暗含了突破困境的可能性。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具体事件吗?其实不然。比如最近朋友聊起孩子的青春期,说“现在家里就像惊风怒涛,昨天还母慈子孝,今天就摔门冷战”。你看,连家庭关系里的剧烈变化都能用它来比喻,是不是比单纯说“矛盾多”更生动?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上周在地铁里听到两个上班族聊天:“每天开不完的会、回不完的微信,感觉自己活在惊风怒涛里。”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语境,把外在的风暴转化成了内心的波澜,反而更贴近当代生活体验。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动态平衡感”。就像台风眼里反而平静,惊风怒涛既描绘了外在环境的动荡,又暗示着穿越风暴的可能性。比如看到年轻人辞职做自媒体,有人说这是“主动跳进惊风怒涛”,但换个角度看,不正是这种勇气才能搅动一池春水吗?
当我们用它来描述气候变化时,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某环保纪录片里有句话:“北极冰川的消逝速度,就像惊风怒涛拍打着人类文明的堤岸。”这种比喻既保留了成语原有的力量感,又赋予了生态议题更强的冲击力,比直接说“环境恶化”更有画面感。
最后想说,语言就像活水,成语的使用不该被固定框架限制。下次遇到让你心跳加速的突发事件,或是内心翻江倒海的情绪波动,试试用“惊风怒涛”来表达,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意。毕竟,能把千年成语说出新鲜感,不正是中文最迷人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