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tāo nù làng
成语解释:同“惊涛骇浪”。
成语出处: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
繁体字形:驚濤怒浪
英文翻译:billow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涛:大的波浪:波涛。惊涛骇浪。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惊涛怒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海上险恶的风浪,但它的比喻意义可能更值得关注。比如:“老张的创业项目刚起步就遇到政策变动、资金断裂,真像是小船撞上了惊涛怒浪。”这里并非真的在说航海事故,而是比喻人在面对多重困难时的处境。
有人可能会问:用自然现象比喻人生困境合适吗?其实这种表达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生动性。当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渔民与十米高的海浪搏斗时,那种摇晃的镜头和紧绷的肌肉,会瞬间让人理解成语背后的力量感——它传递的不仅是危险,更是突破困境的可能性。
在职场故事里,这个成语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试看这个例句:“市场部的新方案就像在惊涛怒浪中寻找航向,既要避开暗礁(竞争对手),又要抓住顺风时刻(市场机遇)。”这样的用法将商业决策的复杂性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触摸。我特别注意到,现代职场语境中,这个成语常与“突围”“破局”等词搭配使用,形成积极应对的语义场。
有个有趣的现象:惊涛怒浪很少单独出现。在古典文学里,它常与“勇立潮头”“中流击楫”等短语呼应,比如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就有“虽惊涛怒浪而志向愈坚”的描写。这种语言搭配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对逆境的独特认知——风浪不是终点,而是磨砺意志的试金石。
当我们在说“惊涛怒浪”时,本质上在讨论什么?或许是对不确定性的敬畏与征服。就像冲浪者不会诅咒巨浪,而是调整姿势驾驭它。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正在于提醒我们:危机中往往蕴藏着突破常规的机会。我始终相信,真正的人生航程,不在于躲避所有风浪,而在于培养与风浪共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