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lǚ píng dì
成语解释: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成语出处:唐 裴铏《周邯》:“因夷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如履平地
英文翻译:as easily as walking on firm earth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履:1.鞋:衣履。革履。削足适履。2.踩;走:履险如夷。如履薄冰。3.脚步:步履。4.履行:履约。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如履平地”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在平坦的地面上走路一样轻松”,常用来形容面对困难或复杂情况时,依然能从容应对的状态。比如一位程序员在项目紧急上线前,面对几十万行代码的调试,依然能笑着说:“只要理清逻辑,加班改代码也能如履平地。”这种比喻让人瞬间感受到他的淡定和专业。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走路”来比喻应对困难?其实,走路是人的本能动作,当一件事变得像走路一样自然,说明人对它的掌控已炉火纯青。比如一位登山教练带新手攀岩时,自己却能在陡峭的岩壁上灵活移动,甚至回头鼓励学员:“找准支点,调整呼吸,再难的路线都能如履平地。”这种对比既突显了能力差距,也传递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生活中,普通人如何做到“如履平地”?我曾见过一位单亲妈妈边工作边备考研究生,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看书。她说:“把压力拆分成具体任务,就像把陡坡切成台阶,每一步都踩实了,自然就走得稳。”这种将抽象困难具象化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成语背后的智慧——用策略代替焦虑,用行动消解恐惧。
有人疑惑:这种状态是不是天生的?观察那些“如履平地”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有两个共性:一是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二是把挑战视为必经之路而非障碍。比如一位老匠人修复破碎的古董花瓶时,旁人觉得“稍有不慎就全毁了”,他却说:“裂痕的走向早在我脑子里走过十遍,现在不过是跟着痕迹再走一次。”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如履平地”的内涵也在延伸。它不再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娴熟,更指向一种心理素质。就像年轻人第一次直播带货,面对镜头难免紧张,但反复练习后逐渐找到节奏:“现在和观众聊天就像和朋友视频一样自然。”这种从生涩到自如的转变,恰恰印证了成语的现代适用性——真正的“平地”,其实是人自己走出来的。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会发现“如履平地”的本质是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无论是驾驭新技术还是适应新规则,最终决定体验的,从来不是地面是否平坦,而是我们选择以何种姿态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