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 xiào bù dé
成语解释: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处境尴尬。
成语出处:元 高安道《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处境尴尬
繁体字形:哭笑不得
英文翻译:be able neither to cry nor to laugh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笑:1.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笑容。微笑。眉开眼笑。哈哈大笑。2.讥笑:耻笑。见笑。笑他不懂事。3.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得:[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减一得四。3.适合:得用。得体。4.得意:自得。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得门来。[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
生活中总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刻——比如刚买的新手机掉进马桶,捡起来时发现屏幕碎了,但水槽里恰好飘着一张“防水膜”广告单。这种时候,该心疼手机还是笑广告的巧合?
为什么说“哭笑不得”是种智慧?上周在餐厅吃饭,服务员误把芥末酱当沙拉酱挤满整盘蔬菜。看着朋友被呛得满脸通红却硬撑说“够劲道”,我忽然明白:这种矛盾情绪教会我们在尴尬中找平衡,用幽默化解难堪。
职场里这样的场景更常见。领导要求“用简洁语言写万字报告”,就像让厨师用一粒米煮满锅粥。同事小王曾认真反问:“您是要浓缩版还是扩展版?”结果意外获得创新奖。这种应对方式恰似成语新解——把困局变成跳板。
现代人为何更容易哭笑不得?智能时代给生活装上加速器,地铁里有人用翻译软件和外国游客聊得火热,转眼发现手机欠费停机;父母学会视频通话,却总在家庭群发满屏60秒语音。科技便利与使用障碍的碰撞,每天都在制造新鲜的双重体验。
我观察发现,善于处理这种情绪的人往往活得通透。邻居张姨收到网购假花,非但没投诉,反而插在窗台引来真蝴蝶。她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不如当成生态装置艺术。”这种转化思维,让原本气恼的事变成生活调味剂。
家庭场景里,孩子用口红在墙上画“抽象派全家福”,丈夫把洗碗机当衣柜用。与其暴跳如雷,不如像朋友老李那样拍照发朋友圈:“00后艺术启蒙+空间利用新思路,我家藏着跨界设计师”。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正是成语在当代的生动注脚。
下次遇到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不妨换个视角:那些计划外的插曲,或许正是生活特意安排的即兴演出。就像雨天没带伞却遇见卖姜茶的老伯,意外收获的温暖往往藏在窘迫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