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è gǔ fěng jīn
成语解释: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成语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对现实不满
繁体字形:借古諷今
英文翻译:use the past the present
借:1.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他借书。跟人借钱。把笔借给我用一下。2.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借书给他。借钱给人。3.假托:借故。借端。4.凭借;利用:借助。借手(假手)。5.(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借着灯光看书。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藉”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讽:1.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讥讽。嘲讽。冷嘲热讽。2.背诵;诵读:讽诵。讽读。讽经。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借古讽今”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深,但它其实就像用老故事给现代人敲黑板。比如成语“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人坐船时把剑掉进河里,却在船帮刻记号想找回——这不就像今天用二十年前的方法管理00后团队吗?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爱拿旧地图找新大陆?答案藏在思维惯性里,人们总希望过去的经验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却忘了河水永远在流动。
再看“掩耳盗铃”这个活教材。偷铃铛的人捂住自己耳朵就以为别人听不见,像极了某些企业用漂亮PPT掩盖产品漏洞的行为。这时候要问:自我欺骗真能骗过所有人吗?现实会说话——用户差评和股价跳水总在深夜准时打脸。好在现代人有个优势: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透明化,让这种小聪明存活周期越来越短。
“守株待兔”可能是最乐观的警示故事。农夫守着树桩等兔子撞死,多像现在守着铁饭碗却拒绝学习新技能的打工人。有人会疑惑:稳定工作不香吗?但真正的稳定不是岗位本身,而是持续更新的能力储备。我常跟年轻同事说,与其焦虑35岁危机,不如把自己变成会移动的“树桩”——走到哪儿都能吸引机会。
有个观察很有意思:这些千年成语的生命力,恰恰印证了人性本质的恒常性。就像“郑人买履”里宁信尺码不信脚的人,和今天只看数据报表不见客户的管理者,本质上都是对现实的逃避。但换个角度看,能流传至今的讽刺智慧,不正说明人类始终保有自省能力吗?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积极的意义——它像面不会说谎的镜子,让我们在古今对照中看清自己的模样。
下次看到地铁里刷短视频的年轻人,别急着摇头。想想“邯郸学步”的典故,现代人模仿网红穿搭或说话方式,不也是种文化融合的新常态?关键不在学不学,而在于能否像古人说的“取其精华”后,走出自己的步调。毕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古”与“今”,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觉察——既不被旧框架困住,也不在新潮流里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