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è gǔ yù jīn
成语解释: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成语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八回:“张居正并没有直筒筒讲出自家观点,而是宕开话头借古喻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借古喻今
英文翻译:narrate anecdotes of the past in alluding to the present
借:1.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他借书。跟人借钱。把笔借给我用一下。2.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借书给他。借钱给人。3.假托:借故。借端。4.凭借;利用:借助。借手(假手)。5.(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借着灯光看书。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藉”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喻:1.说明;告知:晓喻。喻之以理。不可理喻。2.明白;了解:家喻户晓。不言而喻。3.比方:比喻。4.姓。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提到“借古喻今”的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讲的是古人在船上刻记号找落水的剑,如今常被用来比喻做事不知变通。但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用两千年前的故事,还能精准戳中现代人的痛点?答案藏在人性里——面对变化时,人们总容易陷入惯性思维,就像拿着旧地图找新大陆。
比如“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偷铃铛的人捂住自己耳朵就以为别人听不见。放到今天,社交媒体上“关闭评论区假装问题不存在”的操作,和古人这个动作的底层逻辑如出一辙。有趣的是,这种自我欺骗的“安全屋”心理,反而会让人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古人智慧真的不过时吗?我曾在公司会议上见过这样的场景:明明数据系统已显示市场变化,管理层仍坚持用五年前的策略报表。这让我突然想起“郑人买履”的故事——宁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这种对工具的盲目依赖,在智能时代反而被放大了。
个人认为,成语之所以能穿透时空,关键在于它抓住了人类行为的“源代码”。就像“守株待兔”不仅是个农耕故事,更是对投机心理的精准画像。当代直播行业里“等流量风口”的侥幸心态,本质上和那个守着树桩的农夫有什么区别?变化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人性底色。
最近重读“削足适履”时深有感触。身边有朋友为了迎合职场标准,硬生生改掉自己的创意天赋。这让我想到:当我们用固定框架裁剪人生时,成语里的那双“不合脚的鞋”,早就在历史长河里被无数人试穿过。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模仿古人的做法,而是理解他们洞察本质的眼睛。
成语就像时间胶囊,封存着跨越千年的生活哲学。下次看到“邯郸学步”的典故,不妨想想那些盲目追随潮流而失去自我的网红现象。历史的回音里,藏着照见现实的镜子——关键不在镜子本身,而在照镜子的人能否看清自己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