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ǎng
  • lái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ǎng lái zhī wù

成语解释: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东西。同“傥来之物”。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这钱财是倘来之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无意中得到的财物

繁体字形:償來之物

英文翻译:an unexpected or undeserved gain

倘来之物的意思

倘:[tǎng]连词。如果;假使:倘能坚持,一定胜利。[cháng]〔倘佯〕徜徉。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成语评论

倘来之物”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小王在公园散步时偶然捡到一个钱包,他立刻交给了警察。朋友调侃他:“你这可是‘倘来之物’啊!”小王却摆摆手:“别人的东西,拿着不安心。”这里的“倘来之物”指的就是意外获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我们可以再看个职场场景。李姐因为同事突然辞职,意外接手了重点项目。她虽然开心,但私下说:“这机会是‘倘来之物’,我得加倍努力才担得起。”这里既点明了机会的偶然性,也带出了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

有人可能会问:“倘来之物一定是不好的吗?”其实不然。比如老张买菜时商家多找了他50元,他主动归还后,商家感激地说:“现在像您这样不贪‘倘来之物’的人真难得。”此时成语就带上了褒义色彩,关键取决于东西的来路和当事人的态度。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现代社会中的“倘来之物”正在变形。比如直播中奖、股票意外收益,这些“意外之财”都算广义上的倘来之物。有个年轻人说得好:“突如其来的幸运就像外卖里的赠饮,喝了要记得说谢谢,但别天天等着送饮料。”这种既珍惜又不依赖的态度,或许正是面对偶然所得的最佳姿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略带书面色彩。日常交流中,我们可能会更直白地说“天上掉的馅饼”或“白捡的便宜”。但在正式场合,比如写文章谈商业伦理时,用“管理者对待倘来之物需持审慎态度”就会显得更有文化底蕴。

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朋友公司曾因系统错误多发了年终奖,90%员工主动退还。老板感慨:“金钱真是块试金石,你们对待‘倘来之物’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比钱更珍贵的东西。”这件事让我想到,对待意外所得的态度,往往比得到本身更能定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