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ōng pīn xī còu
成语解释:东一点、西一点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東拼西凑
英文翻译:put all sorts of things together
东: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升起的一边:东边儿。东方。东风。东城。城东。大江东去。2.主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家。3.东道:我做东,请你们吃饭。4.姓。
拼:1.合在一起;连合:拼音。拼版。把两块木板拼起来。2.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拼命。跟敌人拼到底。“拚”
西: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落下去的一边:西面。河西。往西去。夕阳西下。2.(Xī)西洋;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西餐。西医。西服。西式。学贯中西。3.姓。
凑:1.拼凑;聚集:凑钱。凑足了人数。大家凑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2.碰;赶:凑巧。凑热闹。3.接近:往前凑凑。凑到跟前。她拿起一束鲜花凑着鼻子闻。
哎,大伙儿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写作文时想引用成语显摆文化底蕴,结果脑子里蹦出来的全是“东拼西凑”的句子。比如把“画蛇添足”和“对牛弹琴”硬凑成:“他这操作简直是给机器人讲哲学,不仅画蛇添足还白费力气。”你品,你细品,这味儿是不是有点怪?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东拼西凑到底算不算语言表达的好方法?这么说吧,就像做菜时把辣椒酱倒进绿豆汤里——特定场合能出奇效,但多数时候会翻车。比如短视频文案里偶尔混搭成语制造反差萌,观众会觉得新鲜有趣;可要是写论文也这么搞,导师估计得让你重写十八遍。
记得去年帮邻居小孩改作文,他硬是把“亡羊补牢”和“刻舟求剑”串成:“考试前突击复习就像在游轮甲板上做记号,虽然亡羊补牢但根本找不回钥匙。”我当时差点笑喷饭,不过转念一想,这种脑洞大开的表达方式,不正是培养创造力的好苗头吗?
说到底,语言就像乐高积木,关键在于怎么组合。你看现在流行的网络热词,哪个不是把老词新用的?比如“绝绝子”这种表达,本质上就是把夸张修辞和方言特色东拼西凑出来的。只要不影响信息传递,加点佐料反而能让表达更生动。
不过话说回来,咱也不能走极端。就像老张头修自行车,拿胶带缠刹车线还说“东拼西凑照样骑”,结果下坡时直接表演了个前空翻。所以说,关键要分场合看需求。写情书时穿插两句混搭成语叫浪漫,给老板写报告这么搞可能就要丢饭碗咯。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这个“东拼西凑”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虎类犬?就像穿衣服搭配颜色,撞色设计能出彩,但红配绿赛狗屁的情况咱还是躲着点。毕竟说话写字这事儿,清晰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