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óng
  • huāng
  • mán
  • d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óng huāng mán diàn

成语解释:指边远蛮荒之地。亦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成语出处:《宋书·武帝纪》:“遂乃三浮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龍荒蠻甸

英文翻译:Long barren and wild

龙荒蛮甸的意思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荒:1.荒地:生荒。熟荒。开荒。2.荒芜:地都荒了。3.荒凉:荒郊。荒岛。4.荒歉:荒年。5.严重缺乏:粮荒。水荒。6.不合情理:荒谬。荒诞。

蛮:1.粗野,不通情理:野蛮。蛮横。蛮不讲理。2.鲁莽;强悍:蛮干。蛮劲。3.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4.很;挺:蛮好。蛮大。蛮有意思。你装得倒蛮像!

甸:[diàn]1.古代指郊外的地方。2.田野的出产物:“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3.治理。[tián]古同“”,打猎。[shèng]古同“”,古代划分田、里的名称。

成语评论

提到“龙荒蛮甸”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荒无人烟的边疆或未开发的原始地带。比如:“探险队穿越龙荒蛮甸,终于在一片沼泽深处发现了古代部落的遗迹。”这里成语的使用,既强化了地理环境的险峻,又暗示了文明与野蛮的对比。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用‘龙荒蛮甸’而不是直接说‘偏远地区’?”答案藏在成语的意象中——它不仅描述地理位置,更传递出文化隔阂与未知的神秘感。例如在政策报告中写道:“扶贫工作需要深入龙荒蛮甸,打破信息孤岛。”这里的表述既保留了成语的文学性,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社会意义。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这家初创公司就像闯入科技领域的龙荒蛮甸,用创新工具开垦数字荒地。”此时成语的隐喻功能显现,将商业竞争比作开拓荒野,既点出挑战的艰巨性,也暗含突破边界的勇气。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语境中的“龙荒蛮甸”早已超越字面含义。当作家描写“元宇宙中的龙荒蛮甸正在被代码和算法重新定义”时,这个古老词汇突然获得了赛博朋克式的未来感。这种语言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旧瓶装新酒,反而碰撞出意外的火花。

个人认为,类似成语的活化使用值得鼓励。就像把青铜器改造成现代雕塑,既保留文化基因又符合当下审美。关键在于把握“陌生化”的尺度——既不让读者感觉掉书袋,又能为文字增添层次感。毕竟语言就像河流,只有不断接纳新的支流,才能保持奔涌向前的活力。

"龙荒蛮甸"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