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wáng shě niú
成语解释:《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齊王捨牛
英文翻译:Qiwangsheniu
齐:[qí]1.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齐整。参差不齐。2.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齐。河水齐腰深。3.同时;同样;一起:齐名。齐声。齐心协力。一齐前进。4.全;完全:齐全。人到齐了。5.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6.中国朝代名:南朝齐。北朝齐。[jì]1.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后作“剂”。2.药剂:处齐不过数种。后作“剂”。3.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齐。4.成功;成熟:事能得齐。后作“济”。[zī]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zhāi]1.同“斋”。2.斋戒:齐三日而后行。3.庄敬:齐庄。齐严。
王:[wáng]1.君主;最高统治者:君王。国王。女王。2.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王爵。亲王。王侯。3.首领;头目:占山为王。擒贼先擒王。4.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蜂王。蚁王。王蛇。花中之王。5.辈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强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称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舍:[shè]1.房屋:宿舍。校舍。2.舍间:敝舍。寒舍。3.养家畜的圈:猪舍。牛舍。4.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舍侄。舍弟。5.姓。6.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shě]1.舍弃:四舍五入。舍近求远。2.施舍:舍粥。舍药。
牛:1.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中国黄牛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黄牛等;水牛有温州水牛、滨湖水牛等良种。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比喻固执、倔强,也比喻威风、神气:牛脾气。牛哄哄。他的样子可真牛。3.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牛顿的简称。
“齐王舍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讲的是齐宣王看到祭祀用的牛瑟瑟发抖,于心不忍,最终用羊代替牛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以小换大、舍小保大的智慧。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公司宁愿放弃短期利润也要研发新产品?”答案可能就是:“这就是齐王舍牛的策略,看似牺牲眼前利益,实则为了长远发展。”
核心问题一:这个成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性取舍”的思维——通过主动放弃次要的、可见的短期利益,去争取更重要的、隐藏的长期价值。就像农民播种时舍弃种子,看似损失粮食,实则为了秋天的丰收。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明在备考时主动推掉兼职工作,表面损失了收入,但最终考取了证书获得加薪机会。这就是典型的“舍牛思维”——用暂时的小损失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核心问题二:现代人如何运用这种智慧?在职场中,主动承担额外工作看似吃亏,实则能积累经验;在投资时,及时止损看似亏损,实则避免更大损失。这种思维模式反对“捡芝麻丢西瓜”的短视行为,更看重系统性的价值判断。
我观察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舍牛”特质:他们不会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能撬动改变的关键节点上。这种能力需要刻意训练——就像健身时,只有先破坏肌肉纤维才能获得更强壮的体魄。
常见误区提醒:有人误以为“舍牛”就是无底线退让。实际上,真正的智慧在于精准的价值判断。就像厨师不会为省盐毁掉整锅汤,但也不会为了摆盘浪费整袋面粉。关键要分清什么是“牛”(核心资源),什么是“羊”(可替代选项)。
最后想说,这个成语给当代人最大的启示或许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学会做减法往往比盲目做加法更重要。就像整理行囊时,只有先扔掉旧水壶,才能给新装备腾出空间。这种取舍的勇气,正是应对复杂时代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