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liáng shì jiè
成语解释:齐、梁:南北朝时的两个王朝,政治腐败。比喻国家衰弱混乱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8回:“本朝若不是永乐振作一番,信着建文软弱,久已弄成个齐梁世界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齊樑丗界
英文翻译:Qi Liang world
齐:[qí]1.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齐整。参差不齐。2.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齐。河水齐腰深。3.同时;同样;一起:齐名。齐声。齐心协力。一齐前进。4.全;完全:齐全。人到齐了。5.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6.中国朝代名:南朝齐。北朝齐。[jì]1.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后作“剂”。2.药剂:处齐不过数种。后作“剂”。3.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齐。4.成功;成熟:事能得齐。后作“济”。[zī]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zhāi]1.同“斋”。2.斋戒:齐三日而后行。3.庄敬:齐庄。齐严。
梁:1.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房梁。2.桥:桥梁。3.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鼻梁。山梁。4.朝代名。1.南朝之一(502—557)。萧衍灭南齐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也称萧梁。为陈所灭。2.五代之一(907—923)。朱温灭唐后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为后唐所灭。5.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改称梁。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界:1.界限:地界。边界。省界。国界。山西和陕西以黄河为界。2.一定的范围:眼界。管界。3.职业、工作或性别等相同的一些社会成员的总体:文艺界。科学界。妇女界。各界人士。4.生物分类系统中的最高一级,如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界以下是门。5.地层系统分类单位的第二级,界以上为宇,如显生宇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界以下为系。跟界相应的地质年代分期叫做代。
齐梁世界到底是个啥?其实这里的“齐梁”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和南梁,这两个朝代虽然短命,但文化上却百花齐放。当时文人们爱用典故,创作了大量成语,比如“江郎才尽”就来自梁朝文人江淹的故事。问题来了:这些成语为什么能流传千年?答案藏在它们的“画面感”里——古人用短短四字就能讲清一个道理,像“画龙点睛”既形容关键一笔,又暗含做事抓重点的智慧。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今天吐槽同事“做事虎头蛇尾”,这就是齐梁时期“虎头蛇尾”的现代版用法。这个成语原本描述绘画技法,后来被用来批评做事不坚持的人。有没有发现,古人早就看透了人性弱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成语和现代生活有啥关系?看这个场景:甲方反复修改方案,你嘀咕着“朝令夕改”。这成语出自《南齐书》,原本批评政策多变,现在用来吐槽善变的客户。你看,职场难题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有“解决方案”了——用成语精准吐槽,既文雅又解气。
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渐入佳境”。顾恺之吃甘蔗从梢部啃起,越吃越甜,这故事演化出的成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学习过程。这提醒我们:很多事情开头难,但坚持就会尝到甜头。这种朴素的乐观主义,放在今天的内卷时代反而更显珍贵。
再想想“文不加点”,原指写作一气呵成不需修改,现在多用来夸人写作流畅。但换个角度看,这成语也暴露了古人写作的痛点——在竹简上写字可没法用橡皮擦。今天的创作者用着电子设备随时删改,反而少了那种破釜沉舟的创作勇气。
走在南京的台城遗址,看着玄武湖边的垂柳,突然就懂了“烟柳画桥”的意境。这些成语不是故纸堆里的老古董,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快捷方式”。下次遇到想不通的事,不妨翻翻成语词典,说不定某个四字短语就能点醒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