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dōng yě yǔ
成语解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繁体字形:齊東野語
英文翻译:popular report
齐:[qí]1.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齐整。参差不齐。2.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齐。河水齐腰深。3.同时;同样;一起:齐名。齐声。齐心协力。一齐前进。4.全;完全:齐全。人到齐了。5.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6.中国朝代名:南朝齐。北朝齐。[jì]1.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后作“剂”。2.药剂:处齐不过数种。后作“剂”。3.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齐。4.成功;成熟:事能得齐。后作“济”。[zī]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zhāi]1.同“斋”。2.斋戒:齐三日而后行。3.庄敬:齐庄。齐严。
东: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升起的一边:东边儿。东方。东风。东城。城东。大江东去。2.主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家。3.东道:我做东,请你们吃饭。4.姓。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齐东野语”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出自《孟子》,本意是指齐国东部乡野之人的粗俗传言,现在多用来形容道听途说、不可靠的消息。举个例子:“家族群里转发的养生秘方,多半是齐东野语,可别照着乱吃”——这种场景您肯定见过吧?
为什么人们总爱传播齐东野语呢?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信息源模糊时,人们会本能地用想象力填补空白。就像村里张三说“后山有老虎”,李四立刻补上“那虎会飞檐走壁”,传到第十个人耳中,故事早已面目全非。这种集体加工的过程,恰恰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戏剧性。
再比如历史典故中的齐东野语:“明朝官员听闻倭寇来袭的谣言,竟吓得连夜弃城而逃,后来发现不过是商船桅杆”。这种由误判引发的连锁反应,在今天依然值得警惕——想想股市里的恐慌性抛售,本质也是类似逻辑。
不过话说回来,齐东野语全是坏事吗?我倒觉得未必。古代民间传说往往通过口耳相传保留文化基因,就像《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最初可能源自某个猎人的夸张描述。关键在于学会区分:把稗官野史当历史固然可笑,但完全否定其文化价值也失之偏颇。
有个现代案例特别有意思:某网红声称“吃洋葱能防辐射”,结果超市洋葱被抢购一空。后来专家辟谣说这纯属齐东野语,但菜农们倒是实实在在赚了一笔。您看,谣言有时候还能意外拉动经济呢!
面对信息洪流,或许我们可以学学古人“兼听则明”的智慧。下次再听到惊人消息时,不妨先问三个问题:消息来源是否明确?是否有数据支撑?是否存在利益关联?就像判断野菜能不能吃,总得先看看有没有毒吧。
最近看到个调查挺受启发:越是媒介素养高的人群,传播齐东野语的频率越低。这提醒我们,提升全民信息鉴别能力,可能比单纯打击谣言更重要。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您说是这个理儿吗?
说到底,齐东野语就像田野里的蒲公英,既可能带来过敏烦恼,也能孕育新的生机。关键不在消灭所有传言,而在培养独立思考的土壤。当每个人都学会在信息丛林里辨别方向时,那些随风飘散的野语,自然就掀不起大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