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jiǎo xiāng wén
成语解释:鼓角:鼓和号角。形容军队戒备不懈,纪律森严
成语出处: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军队或集体等
繁体字形:皷角相聞
英文翻译:Tympanic Aura
鼓: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鼓。手鼓。花鼓。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鼓。蛙鼓。耳鼓。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鼓琴。鼓掌。4.用风箱等扇(风):鼓风。5.发动;振奋:鼓动。鼓励。鼓舞。鼓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鼓。口袋装得鼓鼓的。8.姓。
角:[jiǎo]1.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犀角。2.形状像角的;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菱角。桌子角。3.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4.中国辅币名。一元的十分之一。5.古时军中吹的乐器:号角。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jué]1.竞赛:角斗。2.角色:名角儿。主角儿。3.古代盛酒的器物。4.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3”。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鼓角相闻”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画面感,但具体该怎么用呢?举个例子:古代战场上,两军对垒时,士兵能清晰听到彼此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夜色中,敌我阵营相隔仅三里,鼓角相闻,将士们屏息等待冲锋号令”——这里既描述了紧张的对峙状态,也暗示冲突一触即发。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战争场景吗?” 其实不然。比如描述现代商业竞争时可以说:“两大科技园区隔江相望,发布会日期撞车,真可谓鼓角相闻,暗战已悄然打响”。这种用法把无形的竞争压力具象化,反而比直接说“激烈竞争”更有感染力。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备考最后一周,自习室里翻书声、键盘声鼓角相闻,空气里都是冲刺的味道”。这里用声音的交织感,把学习氛围的紧绷状态生动呈现。有趣的是,成语中的“鼓角”本是军事符号,但经过语境转换,反而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种听觉描写能成为经典表达? 我认为,声音的穿透力天然带有紧张感和临场感。当“听见对手动静”成为情节推进的关键线索,故事张力自然拉满。这种表达智慧,正是汉语历经千年仍鲜活的原因之一。
如今在短视频时代,我们依然能见到这种手法的变体:比如直播带货时,主播刻意放大倒计时读秒声,本质上也是制造“鼓角相闻”的紧迫氛围。可见传统文化的基因,始终以新的形式参与着现代叙事。
最后分享个观察:比起直白的“竞争激烈”,用“鼓角相闻”更易激发想象力。它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场景构建的开关——毕竟人类对声音的记忆,往往比文字更持久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