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jīng bào yǎn
成语解释:眼睛突出的样子。
成语出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国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实在是比穿山甲、比猬毛还要难于接近的逆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
繁体字形:皷睛暴眼
英文翻译:To keep one's eyes open
鼓: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鼓。手鼓。花鼓。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鼓。蛙鼓。耳鼓。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鼓琴。鼓掌。4.用风箱等扇(风):鼓风。5.发动;振奋:鼓动。鼓励。鼓舞。鼓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鼓。口袋装得鼓鼓的。8.姓。
睛:眼珠儿:目不转睛。定睛一看。画龙点睛。
暴:[bào]1.突然而且猛烈:暴雨。暴病。暴怒。暴饮暴食。2.凶狠;残酷:暴徒。暴行。3.急躁:他的脾气很暴。4.姓。5.露出来;显露:暴露。自暴家丑。6.糟蹋:自暴自弃。暴殄天物。[pù]同“曝”。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鼓睛暴眼”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日常例子:办公室里小李突然拍桌子喊道:“这份方案我三天前就提醒过风险!”他鼓睛暴眼的样子让会议室瞬间安静——这里既表现出说话者的激烈情绪,又暗示在场其他人早有预料却未重视的微妙氛围。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争吵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小说里描写集市场景:“卖糖人的老汉鼓睛暴眼盯着铜锅,手中竹签翻飞如蝶”,这里反而凸显匠人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可见具体含义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就像调色盘里的颜料,落在不同位置会呈现不同色调。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幼儿园老师笑着对孩子们说:“谁要是再鼓睛暴眼地偷吃饼干,我可要发现啦!”这种故意夸张的说法反而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互动氛围。这说明同一个表情,在不同人际关系中传递的情绪可能截然相反。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面对面交流时大幅减少,这个成语的实际使用场景正在变化。我曾在线上会议见过最传神的应用——当网络延迟导致某人说话时突然瞪大双眼定格,同事打趣道:“你这鼓睛暴眼的样子,活像视频加载中的缓冲图标。”这种旧词新用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诠释。
观察发现,年轻群体更倾向用这个成语描述影视剧里的夸张表演或漫画人物的表情包。这种代际差异就像老照片和新滤镜的关系:载体在变,但人类对表情符号的感知本能始终存在。下次看到有人瞪眼时,不妨多留意眼周肌肉的细微变化——真正的情绪密码往往藏在瞳孔扩张的0.3秒里。